○ 袁文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于10月19日上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修订草案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保证体育课时不被占用;拟定每年8月8日为国家体育节。(新浪网10月20日)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然而,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也随之加大,“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自我心态调节和丰富工作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今,国家拟设立“体育节”,将有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进而有助于健康中国建设,筑起民族强健的基石。
不过,要让“体育节”真正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采取讲座、展览、媒体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设立“体育节”与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关系,广泛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引导群众树立“身体好、心理好、品德好”的健康理念,理解设立“体育节”的意义所在,从而让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人人共享健身、健身造福人人。
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以健身休闲、健身保健为特色的健身健康场所,鼓励相关企业开发并低价投放健身健康技术装备、健康检测设备、便携式健身产品等。政府则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从而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健身设施和体育资源向乡村下沉,解决地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加乡村体育服务供给,促进乡村体育文化的繁荣,满足农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从而避免乡村成为全民健身的短板和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