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娅琳 通讯员 龙丽琴 何宣杰
“懒汉多”“脏乱穷”,曾一度是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留给外界的印象。自吹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以来,痛定思痛的洋浪人终于看到了差距、找到了自信、激发起斗志,他们先后在村里立下两块石碑,奏响了“我要脱贫”“我要小康”的时代强音。这几年来,该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振兴。
在丹寨县扬浪村村委会门前,国旗下两块屹立的石碑格外醒目。一块刻着“我要脱贫”,一块刻着“我要小康”,两块碑上都密密麻麻地刻着村民的名字。“脱贫碑”立于2015年9月,“小康碑”则立于2017年5月,从“我要脱贫”到“我要小康”,石碑上刻下的不仅是村民们的铮铮誓言,更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当时我们签名字的时候非常激动,那时候我们的经济收入很低,后面搞了蔬菜产业才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洋浪村村民杨隆斌说。
洋浪村党支部书记姚文虎告诉记者:“这两块碑在我们全村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我们脱贫攻坚中留下来的‘红色精神’,我们会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不忘来时的路。”
2015年,洋浪村在帮扶单位引导下,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壮大,洋浪村开始带动周边的五一村、干改村一同抱团发展。2017年,三村共同成立了丹寨县丰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蔬菜产量低和销售难的问题,带动村民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今年我们村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80亩,带动农户20余户,主要销往贵阳、都匀、凯里方向。通过发展产业和外出务工,今年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姚文虎介绍说。
为提高蔬菜种植效益,实现土地不撂荒,洋浪村根据季节不同,选准产量高、见效快的白菜、辣椒、甘蓝等蔬菜品种进行种植。
产业致富能人王启云在村里建起了食品加工厂,并收购村民、合作社种植的红辣椒,用于加工制作红酸汤、糟辣椒,实现了产业链条式发展。
“我计划明年继续扩大产品生产、扩大规模,只要老百姓愿意参与到产业中来,我都愿意帮助他们。” 丹寨县云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启云自信地说:
如今,扬浪,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村,村民们正朝着全面小康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