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26日

县民族中学:

保护传承非遗和民族文化

图为县民族中学学生在学习吹芦笙

本报讯 (通讯员 杨健 王艺伟) 连日来,在施秉县民族中学,每到周二、周四下午,民族文化艺术课轮番在各班级上演,教室里、广场上,奋笔挥毫、笙歌阵阵……非遗及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不仅办出学校特色,也让民族文化在校园得到发扬和传承。

“《妹榜妹略》就是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寄生在枫木树上,这十二个神蛋来繁衍世界,太阳、月亮、野兽、人类,所以它是最伟大的歌。”《仰阿莎》省级非遗传承人龙再成正在认真地给学生们授课。

讲古老故事,了解民族历史文化。龙再成用通俗的语言、简短的词语讲述苗族故事,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到周二、周四,在不同班级、不同课时,学校聘任的非遗传承人都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把国家级、省级、州级的《刻道》《十二路酒歌》《苗族刺绣》《苗族剪纸》等非遗项目一一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族文化课不仅要让学生会讲、会唱,更要团体协作会跳、会演。为传承好地域民族文化,施秉县民族中学编排了一套民族舞蹈课间操,还开设了板凳舞、芦笙舞、玩水龙、跳花灯等不同类型的民间课程,由老师及传承人辅导学生组建兴趣社团,让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各类活动得到有序开展,离不开吴寿敏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一批来自不同学校、地区的教师及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他们不仅从语言文字上、技能技艺上,还有民族感情上,把民族文化传递给学生,融入学生心里。

在学校和各方的支持下,作为省级名师工作室的吴寿敏名师工作室,凝聚有教师和传承人20名,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搭台,也在教师培训上相互促进。

长期以来,施秉县民族中学以组建社团、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民族文化艺术节展演四大方面,高效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促进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在每学期开展的运动会或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上,民族文艺展演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学校通过这些非遗及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还能让民族文化在校园里‘开花’,有序传承,对促进民族团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施秉县民族中学副校长潘永贵说。

--> 2021-10-26 县民族中学: 1 1 黔东南日报 c171454.html 1 保护传承非遗和民族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