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四中学 吴庭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重要作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皆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与表达美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应秉持潜移默化、多元开放、层次性原则,探究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分析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的课文和相关练习虽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为目的,但也极具审美感召力和情感感染力。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表达、美的意境,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多元开放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教材的体悟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开放性原则,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尊重学生对教材的多元化解读。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与学生无论是学习水平还是学习态度都存在差异,同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分析其学情,然后制定可望达成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教案,对审美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要适时进行鼓励,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安排课外辅导环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
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涉及自然知识、社会万象,还蕴藏着动人的深情和深厚的哲理。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相当完美,还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学习它们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优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元素,让其审美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触动其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美的传达是借助美的形象与情感实现的,作为课堂审美教育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例如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不仅要通过介绍相关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还要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是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与个人思绪,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针对学生感官的审美训练,培养学生借助相关文字来感受作者描述的色彩、声音等形式的美。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借助色彩等来表达情绪,比如鲁迅的《药》的结尾部分,“半白的头发”“几点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事物的描述,共同烘托出悲剧的氛围。学生必须能够感知文中这些带有色彩的描述,并将作者描绘的场景转化成一种极具画面感的绘画作品来鉴赏,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培养学生想象美
审美离不开想象力,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将难以感受美,更不要说去鉴赏美、表达美。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空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才能真正品味作品的美。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针对结尾处“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中的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玛蒂尔德知晓真相后的状态和举动,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接受审美教育。
语文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更是一个完整的美学系统,从教学内容来看,它吸纳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佳作,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群的审美理念,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表现出多层次、多要素与多结构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元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审美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并最终能够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