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勇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长征中诞生的“三敢”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鼓舞和激励黔东南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三敢”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回望历史,鉴往知来。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湖南通道进入贵州黎平。14日,右路纵队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直抵黎平外围的五里桥敌阵前组织强攻,直捣黎平县城。当天中午,左路纵队先头部队在黎平各界群众欢迎的鞭炮声中相继进入黎平县城。15日,左路纵队主力和中央纵队分别从铺团一带陆续进入黎平县城。红军进军路线的改变,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把他苦心布防的国民党中央军和湘军的大部分兵力,远远甩在了湖南西部地区。通道会议虽然决定了红军向贵州进军,但是对于进入贵州后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还没有明确解决。为了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纠正“左”倾错误,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二郎坡胡荣顺商号召开了“黎平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博古(秦邦宪)、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洛甫)、朱德、王稼祥、刘少奇等。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上,大家围绕中央红军战略行动方针的中心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博古等人不顾已变化的敌情和红军自身的情况,仍坚持沿黔东去湘西的行军路线,欲与敌硬拼夺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毛泽东根据当时敌人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并正在向黔东北集结的客观实际,建议改向黔北的遵义地区进军。这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斗争异常激烈。会议从白天一直开到深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会议最后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并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决议》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决议》还指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决议》最后强调:“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必须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
黎平会议讨论了战略方针,讨论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问题,对博古、李德等人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批判。会后,中革军委立即转发了中央政治局的这一新的决定,并要求各军团首长将中央的决定传达到师及梯队首长。12月19日,中革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作出了《中革军委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即将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
黎平会议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决定战略方针的先河。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尝试,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否定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错误指导的先例,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从盲从到独立思考,从脱离实际到实事求是的转折点。这就是敢闯新路。
会议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义以决议否定了博古、李德错误的战略方针和军事路线,制定了红军新的作战方针和措施,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避免了中国革命再走弯路,减少了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时间。这就是敢于突破。
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虽然因后来的情况变化不能实现,但它提出的前进方向、任务、目的,对于团结全党全军力量,鼓舞斗志,消除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危险倾向,坚定红军革命信念,树立胜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黎平会议以后,中央红军挥戈西指,挺进黔北,横扫黔军,势如破竹,由被动变为主动,使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计划彻底破产。此时,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的毛泽东心情愉悦,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就是敢于胜利。
二、“三敢”精神在凯里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是需要办学精神的,它是一所大学建设、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凯里学院60余年的办学历程,凝结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并引领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凯里学院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最高学府,是黔东南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其后,1959年8月黔东南大学停办,保留其中的师范专科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继续办学。1961年8月搬迁至凯里与凯里师范学校合校办学,之后又经历“多校并入、几经更名、一址传承”的复杂演进,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在该校址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纳入当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初,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毅然作出“三校合并升本”的重大决定,即将黔东南民族师专、黔东南教育学院、凯里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申报创办普通本科高校。即使“三校合并”,在校园占地面积、校舍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和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这意味着“升本”之路不平坦。为此,州委、州人民政府再次作出“举全州之力创办凯里学院”的重要决策。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组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一路走来,展示过辉煌,经历过曲折。辉煌在于这所大学曾与延边大学、吉首大学一起作为全国民族自治地区三所最早成立的大学之一,曲折的是其由大学变为专科甚至中专,再到高等专科学校,直至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才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回望来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不管路有多难、路有多远,都有一种精神在维系着师生同心同向,有一种力量在引领着师生踏步前行,这就是学校“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今天,它不仅成为全体凯院人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制胜法宝,更是激励和鞭策凯院莘莘学子成长成才和报效祖国的奋进力量。
凯里学院如今已建成真正的万人大学,被老百姓誉为“生态学府,人才摇篮”,并入选贵州省首批绿色大学,合力谱写了自治州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这是凯里学院“勇于争先”的最直接的体现。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就是敢于挑战、敢于冲锋、敢闯新路,就是“勇于争先”。它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黎平会议“三敢”精神在当代学校改革发展的再现,是“三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独特的凯里学院办学精神就是把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坚持教育兴州、教育强州,坚信民族教育事业必然兴旺的精神;就是为了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不怕艰难险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就是坚持立足州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着眼未来、团结奋进、同心同向的精神。办学精神,作为凯院人教育情怀和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凯院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办好特色教育的丰富给养,成为鼓舞和激励师生不断攻坚克难、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三敢”精神的当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三敢”精神诞生于80多年前,当年,凭借着“三敢”精神,英勇的红军将士走出了失败的阴霾。那么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主要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它的当代意义与现实价值主要体现为:
1.“三敢”精神是黔东南人前行路上的“光明灯塔”。2011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在参观黎平会议会址时强调,黎平会议精神,是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这是“三敢”精神真正意义的明确。栗战书指出,“长征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遵义会议精神,也包括黎平会议精神,就是一个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他还说,“黔东南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有黎平会议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要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克难而上,坚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坚定发展的目标、战略不动摇”。10年来,在“光明灯塔”照耀下,黔东南人民谱写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精美华章。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交通道路四通八达,生活水平节节高升,最为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了小康。
2.“三敢”精神是黔东南人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和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地处祖国西南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前交通闭塞、经济落实、文化落后,人们久居深山,长期以来都过着“出门过山岗,日落归山林,煤油灯下饮,贫困乐逍遥”的生活。“三敢精神”的提出,让人们重拾信心,各行各业苦干实干加油干,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回望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中国人民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和刻苦耐劳,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深知也更加深信: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拼命干,要幸福就要奋斗,“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我们黔东南要发展、黔东南人要幸福,就要奋斗,黔东南要与贵州同步,与全国同步,唯有四个字就是自强不息,而“三敢”精神就是黔东南人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
试想,80多年前,中央红军在极度困难的前提下行进贵州黎平,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还能淡定自如召开3天的会议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气质,我们不得不服。拥有“三敢”精神是黔东南人民之福,就是黔东南世世代代人永远的动力源泉。
3.“三敢”精神是黔东南人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话语。近年来,对于黔东南人民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如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问冷暖、听心声,每一个脚印、每一句话语都饱含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深牵挂。对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孙志刚强调,“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嘱托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黔东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比例最大的一个自治州,如果我们不能战胜困难,无法实现同步小康,这是黔东南人民不能答应的。为此,在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黔东南人民万众一心、尽锐出战,用“三敢”精神这个制胜法宝,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实现同步小康。如今,同步小康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大道正有序铺开,“三敢”精神这个制胜法宝永远用得上。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是黔东南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凯里学院理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