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28日

苗岭深处小米香

—— 记镇远县报京乡致富带头人李雪芳

○ 通讯员 李安生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在镇远县报京乡贵洒村的山地里,420多亩金黄色的小米“笑”弯了腰,恭迎主人前来采摘。

一大早,致富带头人李雪芳特意打扮了一番,叫上三五个苗家姐妹,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哼着山歌来到小米地里,采摘小米,拍摄抖音,晒出苗家人的丰收与幸福。

说起贵洒村的小米致富经,还得从李雪芳创业说起。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李雪芳,饱尝贫困之苦,历经了爬坡上坎零星分散的传统农业劳作,养成了坚毅不屈的吃苦精神,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酿酒技艺。

2016年之前,李雪芳在上海打工当文员,月收入3000元。2016年1月,她带着7万元存款返回家乡建立了自己的酒作坊,准备依托家乡的小米深加工成父老乡亲最喜欢的小米酒,提高经济价值,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当时我的酿酒设备已运到山脚下的岑松镇,却连请三轮车送上山的30元钱都没有,真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回想起创业之初的艰辛,李雪芳不胜感慨。

“我没设计好创业流程,一开始就买了辆二手皮卡车,还买了酿酒设备,导致运转经费短缺,连油钱都没有。”无奈之下,她向父母借了30元钱跑到镇远县城打零工,当酒店前台服务员、给别人送货、发广告名片等,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

5个月后,她带着7000多元返回家中,继续她的酿酒产业。

“虽然我学过果酒酿造技艺,但从没做过,也没有把握,所以我就从家传的小米酒开始做起。”李雪芳说,因为苗家人都有喝酒和酿酒的习惯,自己从小就是父母酿酒的好帮手。

精选小米、去壳、淘洗、滤干、蒸熟、摊凉、伴曲、装缸、发酵、蒸馏、过滤催陈、装瓶……她一个人亲自把关完成,历经3个多月,她的第一批小米酒终于酿制成功。

“我的酒并不难卖,第一单生意是一个朋友电话订了20斤。”谈到市场,李雪芳很有信心,除了亲戚朋友口口相传帮助打开销路外,还有村党支部和贵州民族大学派驻贵洒村第一书记郭油志的策划帮助,通过电商、微商和高校资源,建立了较稳定的市场。

之后,李雪芳还尝试酿制果酒取得成功,因口感好备受青睐,成了镇远古城一家旅行社的专卖酒。

酿酒成功了,市场也有了,原材料还得依靠乡亲们提供。于是,贵洒村的小米、杨梅、梨等粮食和水果成了她酿酒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她采取“基地+订单+农户”模式,鼓励乡亲们种植小米。至此,一条小米深加工产业链条建成。

“平时忙的时候,就是请一些村民来我这帮忙,按每人每天70元付报酬。”李雪芳说,除了带动群众300余户发展小米、水果种植外,还提供临时就业岗位,最多的时候达10余人。

据了解,李雪芳的酒作坊年产小米酒、果酒8000公斤以上,年纯利润近20万元。在她的带动下,群众种植的小米亩产值从过去的3000余元提升到现在的8000余元。至此,小米成了全村致富的重要产业。

“下步将依托5A景区镇远古城旅游资源,继续扩大规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走农文旅综合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对今后发展,李雪芳充满了信心。

--> 2021-10-28 —— 记镇远县报京乡致富带头人李雪芳 1 1 黔东南日报 c171609.html 1 苗岭深处小米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