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31日

榕江县:

盘活资源稳就业 筑梦搬迁群众新生活

本报讯 (记者 聂蕾) 近年来,榕江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积极探索落实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通过抓就业培训、扩就业渠道、盘活现有资源,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筑梦城市新生活。

最近,榕江县车民街道卧龙社区筑梦街的就业服务站里热闹不已,一场长达20天的保安培训正在这里举行,很多有培训意愿的搬迁群众都来了,这是今年车民街道举办的第16期就业培训。

在榕江县县城内,共有阳光、特和、富民、卧龙4个移民安置点,均设在车民街道辖区内。为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车民街道聚焦企业、扶贫车间用工岗位需求和群众自身技能需要,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技能型培训,让搬迁群众把技能学到手,更容易就业。培训内容包括家政、电工、焊工、叉车、挖机等,其中一部分属于定岗培训内容,培训后的学员会安排到相应的企业就业。”车民街道卧龙社区副主任杨胜青说。

针对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的搬迁户,榕江县积极探索车库变车间、门面变旺铺、农民变工人“易搬三变”模式,抓好搬迁户就近就业工作。

2018年5月,曾靠租房生活的杨运女一家,成为了卧龙社区第一批搬迁户。3年过去,杨运女在社区的帮助下租起门面开起了商店,还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靠着娴熟的缝纫手艺谋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在扶贫车间那边上班是计件的,所以时间安排上比较自由,在车间的工作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加上自家开店的收入,能够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了。”杨运女乐呵呵地说。

卧龙社区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闲置空间,激励搬迁群众积极创业,现有正常经营门面124间,“农贸市场”摊位39个,扶贫车间7家。

与此同时,该县通过招商引资把工厂“拉”进社区,把产业“安”在家门口,产业就业齐抓、输血造血并举,帮助更多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在“社区工厂”贵州翌扬鞋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近百名工人在忙着生产老字号上海“回力”牌运动鞋,他们大多是附近安置点的搬群众。3年来,该工厂为工人们提供着稳定而持续的工作岗位。

“到这里来上班有两年了,我现在每月有5000左右的月薪。就业的问题解决了,房子也有了。”车民街道特和小区的居民张宏仙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信心。

在离车民街道不远处的车江大坝,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菜地里忙碌着。当前,榕江县各安置点都建立了搬迁群众就业联络机制,并组建了劳务工作队。作为卧龙社区工作队的一名组长,黄同峰要根据每天坝区的用工量召集社区内的队员。车江大坝按照全年种植蔬菜模式,常年用工500人以上、季节性用工1000人以上。

黄同峰说:“卧龙社区在这里务工的有100多人,我带的组有二三十人。现在坝区种植产业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大,搬迁群众也不用担心没有事情做、没有饭吃。”

榕江县依托安置区、县城区、车江坝区、工业园区同城互联互通优势,以“四区”融合模式,带动自主创业一批、家门口就近就业一批、外出务工一批,彻底改变搬迁群众谋生方式,从“农民”变“工人”。

“在搬迁群众入住以后,我们主要围绕就业和‘稳得住’这个角度来做好群众的后扶工作。”榕江县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张晓斌说,“通过引导搬迁群众到东部沿海和珠三角地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县内园区包括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就业扶贫车间或者邻近小区的一些工厂,以及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问题。”

据统计,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共5520户13093人,就业率为92.56%,户均就业达2.19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2020年,该县获得“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称号。

--> 2021-10-31 榕江县: 1 1 黔东南日报 c171864.html 1 盘活资源稳就业 筑梦搬迁群众新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