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峰 孟氢 任栎铭)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黄平县农博翔有限责任公司谷垅镇基地,只见上百头膘肥体健的西门塔尔肉牛在工人的指挥下,有序经过电子称重系统,进行体重测量。养殖场工人一边忙着记录数据,一边乐呵呵地说:“再过几个月,这批牛就可以出栏了。”在基地另一边,上千头牛被分类圈养在一个个标准的牛栏里,牛儿从牛栏里露出头正悠闲地吃着饲料,哞哞的牛叫声响彻整个牛场。
“这个基地主要饲养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两个品种,目前整个基地存栏数有2600多头,加上东坡基地和冷屏山的两个饲养基地,公司总共现有存栏数4300多头,预计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饲养场场长吴仕照一边忙着清洁牛棚卫生,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据悉,成立于2013年的黄平农博翔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山地生态高效畜牧养殖、饲料加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的综合性民营企业。经过8年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建成牧草种植示范基地6个,示范养牛场3个。并在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公司采用“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全县1968户发展肉牛养殖。
得益于农博翔公司这个“家门口的公司”,让许多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村民潘昌元就是其中之一,从2017年基地投建开始就一直在基地里务工,现在主要负责驾车投料工作,每月收入有4000多元。
“在家门口就业,每月都有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比起以往东奔西跑在外打工强太多了。”面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潘昌元连连感叹道。和潘昌元相同情况的村民,在农博翔公司里共有60多人。
农博翔公司只是黄平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黄平县大力推动“一县一业”种草养牛项目发展,按照“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原则和“农牧结合、饲草分离”模式,推动项目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建成肉牛养殖小区7个,现有25头以上规模养牛场81个,初步形成“党建联技术、技术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农户”的牛产业新格局。2020年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实现利益联结分红400多万元,产业建设带动4000多户,户均增收1.5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