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01日

侗戏: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

——评侗戏《侗寨琴声》的时代意义

○ 通讯员 吴定国

9月8日,贵州省选送的侗戏《侗寨琴声》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进行了网络首播。

《侗寨琴声》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舞台艺术剧,讲述了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杨家林,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歌窝侗寨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还原了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的奋斗与荣光。

《侗寨琴声》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主线,涵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内容,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特点鲜明、朝气蓬勃,渲染了“快乐扶贫”“智慧扶贫”的氛围。

观看《侗寨琴声》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作为一个侗族文化工作者、老侗戏爱好者,感慨万千,只想说一句话:创新侗戏,久违了!

一、《侗寨琴声》具备新侗戏的基本特质

侗族被人誉为“歌的民族”,侗乡被人誉为“戏的家乡”,“饭养身,歌养心”就是侗族人民喜歌爱戏的至理名言。侗歌的种类很多,至今仍然未有人作出精确的统计,正如侗歌中讲的那样“客家有读不尽的诗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曲”。侗戏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比中国的“国粹”京剧早80年(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它历经侗族十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创作,留下了数百个剧目,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剧目,通过近300万侗族人民的眼、耳、口、心组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激情流唱,经过历史长河的颠荡淘汰因而走向新的彼岸,使之成为当代侗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侗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在现代场域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显性因素,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侗族地区文化旅游不可多得的体验基质。侗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才能够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精品。《侗寨琴声》正是这样一部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品力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戏是集侗族歌唱、念诵、讲述和表演等文化艺术为一体形成的有说唱有表演的侗族民间戏曲,是植根于侗族文化沃土上的民族优秀文艺形式,是绽放在中华民族艺苑上的奇葩,为世代生活在湘、黔、桂毗邻交汇聚居的数百万侗族同胞所喜爱,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体验旅游为侗戏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在此背景下,侗戏《侗寨琴声》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第一,结合区域特色,强化侗戏与其他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链的融合度;第二,依托侗戏的供需市场,从题材、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对侗戏进行革新;第三,深度挖掘侗戏体验旅游产品,进而促进民族文化资本化。在多方合力作用下,侗戏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侗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瑰宝,体验旅游在少数民族村寨的蓬勃兴起为侗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血脉,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二、《侗寨琴声》的艺术成就是在吸取侗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纵观侗戏发展历史,在各个时期都涌现一些优秀的剧目,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写珠郎与娘美相爱,地主银宜欲霸占娘美,谋杀珠郎,娘美设计刺杀银宜,为爱人报了仇。《门龙》,描写门龙离家十八年未归,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从,直等门龙归家,夫妻团聚。此外,还有《雪妹》《乃桃补桃》《金汉》《莽子》等。侗戏早期的表演颇有特色,角色到台前唱完一句后,在过门中绕∞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丑角在台上比较活跃,有独特的程式,不论从左右方向出场,都只能向里跳跃,叫作“跳丑角”。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美道》《芒遂》《刘知远》等,编演的现代戏有《侗家儿女》《民族团结的花》等。其中《珠郎娘美》已摄制成影片。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角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钗,但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

《侗寨琴声》在吸取侗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三大亮点:一是音乐优美;二是舞美精彩;三是故事动人。

首先,侗族音乐别具一格,如此精彩的侗戏,带来视听上极大的享受。序幕“一心等着你哟美丽的姑娘,一心等着你哟勇敢的情郎,再远的路程你莫要迷茫,花桥鼓楼是你我的家乡”。舞台上,十几位身着侗族盛装的姑娘“一”字排坐开来,柔声歌唱侗族大歌。大屏显示山间流水、烟雨迷蒙、雾起水墨……这就是传统侗戏中的“叙事大歌”,就是把整个剧情概括介绍。但是《侗寨琴声》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十分生动的展示侗族大歌,让剧目“一鸣惊人”。对于侗族大歌的运用,也进行了创作创新和改编。“在之前的剧目中,侗族大歌往往出现在特定场景或者情节高潮来临之时,《侗寨琴声》则让侗族大歌贯穿全剧,结合现代音乐元素,以现代的配乐手段进行展示,这样的创意在以前的各类剧目中是比较少见的。”

其二,《侗寨琴声》对于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也非常值得称道。该剧融入了侗族音乐的精华: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歌、侗族芦笙、侗笛等。这些音乐在剧中并不是简单的堆嵌,而是有机组合,主创团队充分考虑了每一种音乐的特质,在运用上做到了“恰到好处”。

其三,在表现形式上,《侗寨琴声》以侗戏为基调,突出了侗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交相辉映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采用普通话、当地方言和侗语对白与侗语唱词相结合的方式;在舞美上,通过多媒体墙的运用,烘托出“天、地、人、木、气”的舞台效果,全剧凸显了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视觉效果也有明显创新和突破。主创团队用视觉技术将侗寨原生态的鼓楼、花桥、吊脚楼、青山梯田等传统建筑和旖旎风光搬上舞台,再现了新时代农村生活场景。

三、《侗寨琴声》的重要成就及其他

该剧不仅是一部扶贫剧,也是一部红色剧,它实现了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成功塑造了驻村第一书记杨家林的感人形象。剧中穿插了“侗家九姐妹”直播带货的情节,说明了扶贫工作不仅要真抓实干,还需要智慧、需要巧干,由此渲染了“快乐扶贫”“智慧扶贫”的主题。

总之,《侗寨琴声》是成功的,是值得称道的。当然,也还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空间。比如怎样实现戏曲音乐的规范化、克服人物脸谱化、怎样增强故事情节的合理性等,都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给侗戏带来了发展的春天,侗歌、侗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作者们不但在表演艺术上、音乐唱腔上、舞台布景上有新的突破,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走出了新的步伐。出现了侗歌剧、侗歌舞剧、山歌剧等多种多样的新侗戏,如《丁郎娘美》《善郎娥美》《找牛》《官女婿》等。这一时期侗戏还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录像观摩演出并获优秀节目演出奖和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团结奖。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外来文化及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侗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尽管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党委政府为保护传承非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外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一些专家学者对黔东南的非遗保护工作仍表示十分担忧,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遗商业化会不会导致我州非遗被破坏变成专供游客们消遣的表演节目。因此,黔东南州建立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抢救、传承机制和合理开发利用非遗的措施,将非遗工作纳入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双赢双促。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侗戏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一是大量农村青年常年外出打工,无法开展活动,业余歌唱团和艺术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危及侗戏的生存与发展。二是侗戏教育不健全,师资的匮乏是侗戏发展的大瓶颈。三是经费短缺,由于黔东南经济发展滞后,对文化的投入不足。四是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培育市场经济能力不足,政策不到位等。鉴于上述原因,如果侗戏不能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其发展前景依然令人担忧,侗戏保护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但是,我们相信《侗寨琴声》必然会在黔东南的上空久久飘荡,美丽而悠扬。

--> 2021-11-01 ——评侗戏《侗寨琴声》的时代意义 1 1 黔东南日报 c171838.html 1 侗戏: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