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韦昭武 顾凯) 近年来,凯里市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围绕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通过聚焦数据库建设、就业培训、就近就业、自主创业、项目引领等方式带动移民群众积极参与就业及产业发展,实现了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10028户44179人持续增收。
聚焦数据库建设,健全基础信息。凯里市乡村振兴局深入各移民安置点摸底排查,精准掌握搬迁家庭就业和培训意愿,建立易地移民搬迁就业数据库,组织劳动力就业培训。凯里市充分整合全市各行各业的用工资源,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省内外园区和企业沟通,建立完善的搬迁劳动力信息台账和岗位信息数据库,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推荐等。截至今年9月,全市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业9642户21866人,就业率达92.35%,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聚焦技能培训,提供技能保障。凯里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电工、叉车、养老护理、育婴师、缝纫、厨师、绣娘、汽车驾驶、手工艺等中长期项目技能培训及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茶叶、食用菌等技能培训,全方位解决搬迁群众老、中、青的培训需求,让搬迁群众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就业提供技能保障。据悉,今年以来共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16期979人,实现就业756人,培训后初次就业率达77%。
聚焦就近就业,解决就业之忧。凯里市充分利用安置区扶贫车间及周边资源解决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需求,在5个集中安置区附近已建成工业园区2个、物流园区1个,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个;建成扶贫车间12个,提供就业岗位1600余个,已解决家门口就业532人。
另外,针对就业困难的群众,建立了“百企帮扶”就业机制和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机制,动员城区大中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开发园林、环卫等公益性岗位,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聚焦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减免场租、兑现补贴等扶持政策,让移民群众在安置区打造扶贫车间进行自主创业,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位于上马石安置点的凯里市兴美宏杨制衣厂就是搬迁群众自主创办,该制衣厂带动了100余人就近就业。位于清平小区的凯里市永联加工扶贫就业车间是由跨区域搬迁群众自主创办,该扶贫车间带动了30余人就近就业。
聚焦项目引领,增加移民收入。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后续扶持资金、中石化帮扶资金建设扶贫加油站项目。目前,已建成两个加油站,剩余一个已经完成征地手续。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产生效益1000万元左右,覆盖凯里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056人。此外,通过申请后续扶持资金900万元,购置固定资产和建设凯里市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分红资金预计50余万元,覆盖移民群众150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