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文
1950年6月底,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操纵联合国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至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在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地处黔、湘、桂交界的黎平县,在时局的影响下,把抗美援朝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唤起人民群众反对美帝国主义、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放军撤离黎平开赴朝鲜
1949年11月,解放军四野第12、13兵团第38、39军奉命从湖南向西进发,开展湘黔桂围歼战,两军先头部队第115师于13日占领黎平县城,黎平在新中国成立1个多月后获得解放。由于解放军急于南下广西作战,成立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管政权。1950年2月底,贵州省委任命二野第5兵团第17军第50师卫生处政委、第152团副团长宋茂玉率军接管黎平,宣告中共黎平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由宋茂玉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由于土匪活动猖獗,蓄意制造事端叛乱,根据省委指示,3月底决定暂时放弃黎平等21个县的建政,集中优势兵力,全歼顽匪巩固新政权。接管部队及干部撤离后,黎平县一时又陷入匪敌的掌控之中。匪首杨锦标在国民党特务的策反下发动叛乱,成立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公开开展反革命活动,造谣惑众,杀害无辜军民,勒索民财,扩张反动势力,攻击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1950年9月,随着全省中心地区叛匪被歼,贵州省委决定转向边沿地区,解放军第18兵团第62军第186师奉命从川南出师贵州东南部地区进行剿匪,以迅速平息匪乱,恢复建立革命政权。担负黎平县剿匪任务的主要是第186师第556团。11月底,针对黎平地理位置特殊、杨锦标股匪势力较强等特点,556团团部在剑河部署对黎平实施剿匪合围,兵分三路进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封锁包围圈,对杨锦标匪部构成“关门打狗”的态势。由3营为右路,沿着黎、榕边界南插,防止两县土匪相互策应,进驻黎平尚重、孟彦、茅贡一线;由2营为左路,长途行军经剑河南加、锦屏、靖县藕团和新厂、通道播阳和独坡等地,抵达黎平洪州、德顺、中潮一线;由1营和团直属部队为中路,经剑河新柳、南加等地,直奔黎平敖市、中黄一线。从12月初开始合围清剿,10天后攻占黎平县城,黎平城迎来了第二次解放。随后,重新成立中共黎平县工作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由团政委蔡振宁任县工委书记兼县长,实行军事管制,中心工作是清匪建政、惩治反革命、教育分化瓦解土匪、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次年2月中旬,全县中心工作正在全面推进,第186师接到上级命令参加抗美援朝的指示,第556团撤离黎平县,贵州省委指派由宋茂玉再次任中共黎平县委书记兼县长接管。当宋茂玉带领地委安排的干部、公安队员及护送国徽的解放军抵达县城时,蔡振宁率领驻军代表和县城群众到西门外迎接。几天后,第556团向黎平县人民政府进行工作交接,并处决了一批在押的罪恶极大的土匪头目,办妥了武器、物资、组织等移交手续,留下20余名连排干部坚持地方工作,告别了他们刚从匪特手中解放出来的黎平,经锦屏、天柱到三穗县城集训,准备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此后,中共黎平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军民接着进行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减租、减息、退押、土地改革等反封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同时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方抗美援朝运动。
第186师在黎平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歼剿土匪5000多人,捣毁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先后捕获副总指挥石竹修、匪县长肖守约、副官刘泽源、国民党黔东南绥靖区副司令兼总指挥部军事顾问彭克负、参谋长杨树勋、支队长钟英、第十纵队司令唐振之、匪副县长赵志澄、第十六纵队司令张吉安与杨国参、第一支队长杨再达等罪大恶极的匪首,召开公审大会,执行死刑。撤离时只有狡猾的总指挥杨锦标等个别匪首尚未抓获归案,后来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第556团在黎平县的剿匪斗争中,与当地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深情。当得知解放军要开赴抗美援朝前线时,全县各族人民打糍粑、烧米酒、开腌鱼、煮鸡蛋等土特产来送亲人踏上新的革命征途,城乡到处锣鼓喧天,侗歌声声,十里相送,依依不舍,拦马抱蹄,深情惜别。许多解放军指战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带着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无比愤恨、对黎平人民的深厚情谊撤离。
第556团后由贵州三穗调东北整训,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3团入朝作战,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英勇杀敌,坚守阵地,打败侵略者,立下了显赫战功,彰显了捍卫和平、维护正义之师的英雄本色。
侗家青年参军援朝参战
正当全国人民为巩固新中国政权,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时候,美帝国主义悍然入侵朝鲜发动战争,并向新中国挑衅。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号召下,黎平全县掀起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军参战”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除积极捐款捐物5亿余元(旧人民币)外,侗族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援朝参战,为保家卫国背井离乡,涌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姐妹送兄弟、姑娘送情郎、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场景。永从乡六村有23名青年报名参军,15名应征入伍,其中6名是由父母送的,吴万珍、吴万松两兄弟争相报名参军在当地传为佳话。1951年至1953年,全县共有1万余青年报名参军,经体检合格有1500多名优秀青年赴朝参战,为抵抗美帝侵略献出了青春和热血。
因为在旧社会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刚刚获得翻身解放的黎平侗家青年,深知正义、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所以他们在援朝参战中,勇敢顽强,打不败美帝不甘心,不怕流血牺牲,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该县德风街道黎平所村黄柏寨的宋光渭,1951年2月报名参军入伍,先在解放军186师556团机关连当战士,当年11月随部队撤离黎平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保卫战。宋光渭所在的战斗小组由4人组成,奉命接替友军坚守志愿军主阵地东南大门、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的6号阵地,与敌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和阵地争夺战,坚守阵地七天七夜,一次又一次遭到敌人猛烈的炮轰和冲锋扫射,喝阵地隧道石缝的滴水下饼干充饥,顽强拼搏,多次打退敌人的攻击。他所在的战斗小组最后只有宋光渭一人幸存下来,守在阵地上。第八天友军来接守阵地清理战场,发现了他与3名牺牲的战友,以及他们拾回的37支卡宾枪、4支手枪、1台步话机等战利品。宋光渭被记二等功一次,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银质军功章。该县九潮镇吝洞村的吴德祥,1950年12月才17岁就报名参军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曾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189师部队,在朝鲜参加过很多次战斗,特别在开城板门店一带多次与敌人交锋,克服地形不熟、冰天雪地、条件艰苦的影响,几次都穿上新军装以作生死告别参战,狠狠地痛击了敌人,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亲自见证把他们打到了谈判桌上。因此他获得了一枚印有毛主席头像的军功章,为黎平籍抗美援朝志愿军中唯一获得这枚军功章的战士。黎平大多数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侗族青年战士退伍复员回乡后,继续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再立新功。
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黎平籍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有27名,如今安葬在县城南泉烈士陵园。
黎平中学生巡回宣传抗美援朝
1951年夏,按照中共黎平县委的指示,黎平中学组织学生深入全县乡村开展抗美援朝宣传,由有文艺特长的学生组成巡回宣传队,分成两队走乡串村宣传,每队30余人。一队由教导主任郭必勖带队,南出佳所经中潮、潘老、永从绕道洪州返回;另一队由教师郭怀德带队,西出三什江经路团、茅贡、铜关、岩洞、黎平所返回。
巡回宣传队除集会、演讲、书写标语外,还自编自导节目开展演出宣传,有话剧、合唱、舞蹈、相声、快板等,还自制有当时被称为“土电影”的幻灯片。题材主要是反映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并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的罪行,以及试图入侵中国的野心,为保家卫国,全国人民必须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动员热血青年报名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保卫新中国的和平安宁。
巡回宣传队自带行李粮食,白天深入乡村农户的田间地头支农,与农民共同生产劳动进行摆谈宣传,有条件的集中在鼓楼或会场进行宣讲,发放宣传单。夜晚搭起临时舞台用松油柴照明演出宣传,使群众了解时局,唤起觉醒,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巡回宣传队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乡村干部、驻军、农协会员、学校师生和群众的热情欢迎。
当时,黎平县开展清匪工作正接近尾声,个别漏网的匪徒仍在藏匿,特别是罪大恶极的匪首、湘黔桂边区游击总指挥杨锦标尚未捉拿归案。巡回宣传队来到他的老巢铜关村开展宣传,被安排在他家的空房子驻扎,屋内外写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活捉杨锦标!”等标语,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清匪工作做得深入人心。当天晚上在村里演出宣传,宣传队员形象地说美帝国主义和土匪一样是强盗,是人民的祸害,当进行到半场时,有一名妇女受到感化主动报案检举说在自家山上发现一名土匪,短枪放在弯刀篓里。当地驻军和民兵立即集合出发上山抓捕这名土匪,并安慰群众不要害怕,安心看演出。第二天清晨,抓捕土匪的队伍唱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大踏步而归,巡回宣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巡回宣传队在永从乡发生了一桩有趣的事,当时宣传队演唱一首抗美援朝歌曲:“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的兵呀……”永从的群众听了后有意见,有些生气地说“中朝人民力量大!难道永从人民力量又小了吗?”他们以为是夸赞相邻的中潮乡人民,后经过解释是指中国和朝鲜两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打败美帝国主义,大家会心地笑了,对抗美援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巡回宣传历时了一个多月时间,回到县城后还进行了汇报演出、游行示威等宣传活动,在全县城乡营造了保家卫国的浓厚氛围,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人民群众全部参加签订爱国公约。
侗族女歌手到朝鲜慰问演出
1953年9月,朝鲜停战,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党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前去慰问英雄的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团由贺龙任总团长,康克清、老舍等14人为副总团长。这届慰问团规模很大,总团下按大区设8个分团共5448人。其中代表1994人,包括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兄弟民族和人民解放军的代表,还有战斗英雄、工农业劳动模范、革命烈士家属及革命军人家属、社会知名人士、科学工作者和文教工作者的代表人物,还有全国各地文艺工作者所组成的40个剧团、歌舞团和技艺团。慰问团成员中有梅兰芳、程砚秋、常香玉等全国著名艺术家。
黎平县岩洞区的侗族姑娘吴培信,作为侗族的优秀歌手有幸被选拔为西南分团的一员,将侗族大歌首次唱出了国门。9月底,贵州的几十名慰问团员齐聚贵阳,参加了国庆4周年庆祝活动,然后到重庆汇聚加入西南慰问分团,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听讲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有关政策,了解熟悉朝鲜的民俗及慰问团成员的组织纪律等。
吴培信所在的西南分团的慰问任务是许世友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第三兵团及其所辖的秦基伟任军长的第50军。她身着亮丽的侗族服饰在慰问团中尤为引人注目,被夹道欢迎的志愿军官兵们簇拥起来抛向空中,气氛十分热烈。她和团员们前往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生前所在连队慰问演出,聆听了英雄连队英勇杀敌的战绩报告。她还和贵州团员到营区里看望了在上甘岭579.9高地战斗中英勇作战先后炸掉敌碉堡4个、歼敌100余人、缴获机枪14挺、大小卡宾枪73支、火焰喷射器2个的贵州籍特等战斗英雄易才学,向他表示敬意与祝贺,并与他合影留念,带去家乡人民亲切的问候。
在慰问活动期间,吴培信目睹了在美帝国主义飞机大炮轰炸下美丽的朝鲜山川变得弹痕累累、一片废墟的情景。面对祖国“最可爱的人”和惨遭战争创伤的朝鲜军民,她以一首首侗歌,唱出了侗乡人民对中朝军民的崇高敬意及对和平与友谊的向往,对美帝国主义的同仇敌忾。她那清丽婉转的歌声,在这片经受了残酷战争洗礼的热土上,动听激昂,飞扬回荡,深受中朝军民的欢迎。12月上旬,慰问团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她随团回到了北京。返回家乡后,她还在县城作了一场精彩的汇报。她把在朝鲜的亲历见闻,把对美帝反动派的血泪控诉,把对最可爱的志愿军的崇敬讴歌,全部向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倾诉,令全场听众兴奋激动,感同身受。
黎平是中国革命老区,红军长征伟大转折在这里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初掀起的抗美援朝运动也在这里写下光辉篇章,这些宝贵的红色精神文化在这片热土上永远闪烁着光芒。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