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09日

黄平县“四堂党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

本报讯 (通讯员 杨丽)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平县紧扣中心主题,创新党课载体,丰富教育方式,精心打造基地、影视、音乐、田间“四堂党课”,提升学习的鲜活性和多元性,让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基地党课促入耳入脑。依托黄平革命历史陈列馆、黄平县革命烈士陵园、张闻天王稼祥“橘林密谈”遗址等红色文化基地,为全县党员干部制定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情景”套餐,通过走进红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长征路等实践式教学方式,实现党课从“说教式”向“融入式”的转变,广接地气,更具活力。邀请“红色讲解员”、党校教师、退休老党员等在红色基地讲述黄平历史革命故事,现场授课将红色历史再现在党员干部面前,不断激活党员干部“红色细胞”,赓续红色血脉。自3月份以来,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先后组织50余批次4000多名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到红色基地开展现场学习,感受红色印记,组织1200余名党员干部重走红军长征路体验活动,锤炼党性修养,各中小学组织5000余人次开展红色基地研学,在红色教育中感受革命精神。

影视党课促全面覆盖。选取《建军大业》《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作为党课题材,开设“影视党课”,用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固定+流动”电影放映方式将革命精神传播至基层农村角落。在县城且兰电影院设置固定放映点,用电影作品讲述党史,让党员干部在紧张刺激的氛围里感受革命年代的曙光和革命烈士精神。截至10月份,且兰电影院共放映红色电影200余场次,接待观影党员干部群众3000余人次。同时,利用一张幕布,一个投影仪,组成农村流动电影院,组织6名放映员深入全县142个行政村开展红色电影放映1000余场,从“百姓视角”,用“百姓语言”,运用电影镜头将党史知识浸入到广大群众的眼中、脑中、心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音乐党课促“声”入人心。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音乐相结合,建立“音乐+党课”学习模式,增强党课教育的感染力、引导力,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声”入人心。在全县各中小学广泛开展“唱响红色歌曲”主题实践活动,选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红色歌曲,通过主题班会、音乐课、歌咏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们在红色旋律中重温党史,把“说教课”变成有温度、接地气的“兴趣课”,把红色文化深深植入莘莘学子心中。为加强党员干部更了解黄平红色历史,原创《红军长征过黄平》《红军来了橘子红》《打双草鞋送红军》等红色赞歌,用歌词讲述红军经过黄平的感人故事,以乐曲传递对党的真挚感情。

田间党课促走深走实。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田间地头,将“红色课堂”从“书本”中搬到群众心中,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让群众切实感受党的温暖。组织371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重点就巩固脱贫攻坚、扩大就业、化解纠纷、惠民服务等内容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振兴乡村。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15期,培训800余人次,培训果蔬种植、水稻、中药材、施肥技术等11类种植理论课程,提高群众农业种植技术水平,提升经济效益。选派161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农技服务,为群众答疑解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9月秋收之际,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分别组织党员干部共800余名组成“秋粮抢收志愿服务队”,分赴帮扶联系村,帮助无劳务力农户收割水稻,使田间党课更加深入、更加实在、更接地气。

--> 2021-11-09 1 1 黔东南日报 c173639.html 1 黄平县“四堂党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