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小学 王 静
劳动,一个最普通的词语,劳动,一个朴实的教育话题,却蕴涵着不平常的教育历史。面对着不平凡的教育现实,真可谓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言:“名可名,非常名。”历史以其踏实的脚印把人类带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重温劳动教育,回归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必然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本校地处行政中心,学生大部分都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学生从小都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对劳动缺乏深刻的认知,社会体验不足,所以其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排斥心理,甚至有很多学生单纯认为劳动又苦又累,学校虽已经把劳动课正式列入教学课表,但实施起来却有诸多问题:
一、评价体系不完善,将成绩作为评定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
正如一些教育人员所说的那样,社会看一所学校的成功与否,主要是成绩。应试教育是主流教育方式,这就导致了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同时导致了学生劳动能力不足。从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比较响亮,但是仍旧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沉疴顽疾。学生成绩高,社会给予学校的评价就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作为考试重点考察的科目,其他科目不做考核,而分数的评比和排名是评价学校和教师最重要的方式。学校在这样的教育考评的导向下,只抓考核科目的学生成绩,其他的科目都被忽视,劳动教育更是被放到了被考虑的范围以外。劳动教育多数流于形式,缺乏长期、整体性规划,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考核评价机制笼统,课堂上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过程,起不到真正地培育人的效果。劳动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劳动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劳动教育师资及场所匮乏
目前,本校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一是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全部为兼职,师资的数量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劳动教育的需求;二是师资的质量不高,适应不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教师一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不熟悉,二对技术不了解,要想上好劳动与技术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难啊,偶或有的劳动课,也成了上习题课。没有专业的劳动教师劳动课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校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场所。本校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和经济的限制,难以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学校劳动大都是班级清洁卫生活动,内容单一。一门学科连自己的生存空间都没有,其形实在可惨!
三、家庭缺失劳动教育培养
长期以来,家长忽视劳动教育,对孩子溺爱问题严重,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目前小学生参与的普遍是打扫卫生、洗碗、叠被子、倒垃圾等并不复杂的劳动,接触的劳动类型不多,且劳动时间较少,在校外,上、下学路上,家长甚至连书包都舍不得让孩子背,而孩子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平时学业负担已经过重,家务劳动势必会影响和挤占学习时间,孩子的事,事事代劳,连值日都亲力亲为;而有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是可有可无的,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认为搞好成绩是头等大事,唯成绩至上,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以旧有的观念影响下一代的价值观念,没有理性看待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这种长期在骄纵迁就环境中无劳动实践机会成长的孩子,其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四、劳动教育“狭隘化”,认识存在误区
劳动教育“狭隘化”是指认识上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功能。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误以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的卫生清洁,不清楚劳动教育包含哪些内容,不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方式缺乏创新,还有的教师给学生灌输热爱劳动的思想的同时却又把劳动作为惩罚做错事学生的方式,劳动教育变成了 “奖励”学生的“专利品”,惩罚学生的工具,劳动教育已经被变味、扭曲,学生迟到早退“奖励”扫地一周,考试不及格,“奖励”倒垃圾一周,损坏公共物品“奖励”冲厕所一周……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画了等号。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曲解劳动的意义,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有贬低劳动的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家长则常常拿孩子不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这种负面因素在学校、社会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劳动教育“狭隘化”使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劳动教育渐渐地远离了学校的日常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没有展现自身潜在的教育价值。
五、小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在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推动下,导致学生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认为知识是最重要的,而验证知识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这些学生的价值观严重偏差,如高分就是一切,但他们错误的价值观,远离了劳动人民,不重视劳动成果,导致学生缺乏劳动力。
小学生由于自身存在思想意识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缺乏劳动意识、轻视劳动的思想偏差、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珍惜劳动成果随处挥霍浪费、实际动手能力差、进入新环境生活无法自理等现象。例如有些小学生表现出了不好的劳动倾向,害怕疲惫,经常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但不想劳动。总的来说,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劳动,不想做任何事情。同时小学生缺乏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关注,导致大量浪费。在许多学校,丢失和发现的物品有些看来价格不菲,甚至在丢失物品中发现了现金,但没有人提出申请取回。食物的浪费更为严重,大量剩余食物都倒在了垃圾桶里。大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到,只有一小部分儿童会照顾生病的父母,许多儿童不关心家里的日常事务或父母的工作状况。在与家长沟通时其中一位父亲说:孩子们在家里什么都不管。有一次下了大雨,他甚至不知道把外面的床单和衣服收起来,也不知道把窗户关上,等到我们回来时,衣服、被子都湿透了,家里也进水了。而这种事对本校学生来说并不奇怪。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劳动应作为一种美德被继承下来。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其美德的形成,并在劳动实践中得以巩固,进而成为一个人的终身财富。通过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才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所以劳动“对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培养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和作用,直接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使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都可以在劳动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发展。如何在学校中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更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