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冬闲人不闲,人勤地生金。
时下,正是实施秋冬种工作、发展秋冬产业的关键时期。连日来,在黔东南各地的田间地头、产业基地随处可见老百姓忙碌的身影。农技人员则抢抓有利天气开展秋冬种技术指导,有序推进秋冬种工作。
走进岑巩县天星乡东兴村220亩吊瓜基地,到处弥漫着新翻泥土的芬芳和大自然的气息,该乡以“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组织3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平整土地、挖沟、盖膜、打孔、移栽莴笋苗等,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要在薄膜周边用点土,把薄膜蓬起来的地方压一下,以防它里面的温度过高烧死苗,这样才有利于苗后期的生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邹舒波正耐心指导大家,在刚盖好膜的土地上移栽莴笋苗。
同时,为解决群众前期资金投入困难,该乡还充分利用坝区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与贵州岑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蔬菜种植订单收购合同,由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等产销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这是我州扎实推进秋冬种工作的一个缩影。
秋冬种生产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工作,事关全年、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我州高度重视秋冬种工作,全州上下突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秋冬种的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秋冬种生产各项任务,助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稳产能、提质量、优结构、转方式,成为今年秋冬种突出特点。我州明确提出,秋冬种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稳产能,面积是基础。据了解,截止到11月5日,全州秋冬种总播种面积297.66万亩,完成任务的79.0%,进度快于去年同期。其中油菜播种面积77.68万亩,完成任务的95.9%;蔬菜播种面积94.03万亩,完成任务的94.03%;绿肥播种面积96.9万亩,完成任务的96.9%;饲草播种面积15.99万亩,完成任务的177.66%;以马铃薯为主的夏粮作物播种面积13.06万,完成任务的15%。我州以早熟马铃薯为主,种植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至明年1月。
各县市抓住天气转晴的有利时机,组织县、乡、村干部帮助群众,特别是无劳动力的农户进行抢收抢播,确保不误农时。
提质量,指导是关键。为打消农户观望思想,我州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帮助协调选购优质种肥,安排农技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田间管理、墒情监测、种子及肥料的用法用量进行指导,并提前帮助农户做好油菜育苗,确保无后顾之忧。
同时,我州主动拓展省内市场、东部市场、黔货出山进军营三大市场,持续推进农产品“七进”工作,确保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加快推进“苗侗山珍”公用品牌建设。
生产调绿、布局调优,在秋冬种中更加突出。
这几天,剑河县岑松镇的林下黑木耳种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巫亮村的100多亩林下菌种植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正在给村民讲解菌棒扦插技术要领,提高种植效率,保障后期出菇质量。
“目前,我们合作社已经完成22万棒竹签的扦插,八万棒的菌棒已经种上山。”剑河县苗格里合作社理事长欧阳广根介绍说。
数据显示,全州食用菌产业累计完成面积5.89万亩,同比增长28.96%;此外,中药材种植面积完成122.2万亩,同比增长15.3%;全州种菜面积213.3万亩,同比增长7.1%,建成相对集中100亩以上的规模化、生态化蔬菜栽培示范基地10.6万亩;全州水果种植面积达138.5万亩,同比增长13.6%,其中蓝莓、百香果种植面积排名全省第一;鸭、鹅出栏产量排全省第一;稻田养鱼面积和产量排全省第一;太子参、钩藤种植面积排全省第一。我州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利用林地面积突破100万亩,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下一步,我州将立足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指导,精准对接市场,推动全州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扩张,确保实现明年夏季粮油生产新突破,全力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