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柒斤
一阵馥郁雅逸的清香扑鼻,情不自禁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和宋代词人朱淑真的“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是啊,桂花就是时序的明信片,把金秋这个成熟的季节点缀得璀璨瑰美,增添着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
小时候,邻居曹大伯家后院的一株老桂树,树皮苍老如铁,树干刚好一人合抱,硕大的树冠伸展开去,荫蔽着大半个院落。每至深秋,抬首仰望,那星星点点隐于叶中的金色蚁样小花和从树隙间飘散的香气,顿时让人置身于一个香喷喷的世界。曹大伯说,这棵是金桂,桂树中的极品,香味最醇浓。曹大伯呷一口茶继续“吹”,人们喜欢当庭栽桂,寄托着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愿望,年轻男女谈情说爱,折桂相赠,表示爱慕日深、永结友好;桂花可赏可食可用,既可作食物香料、化妆香精,也能入药驱病强身,更重要的是,桂花还是原生态杀虫除草剂,《吕氏春秋》有“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味辛螫故也”的记载,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四“桂屑除草”条引用《杨文公谈苑》和《吕氏春秋》说法时,纠正“桂味辛螫故”说:“然桂之杀草木,自是其性,不为辛螫也。”沈括引用并深刻分析南朝宋雷斅编撰的我国史上最早的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录载实例:“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个桂木丁极其微小,未必能够蜇死大树,自然是它的特性与其他草木相克罢了……曹大伯俨然是桂花通。这是我最早接触的桂花常识,打那时起,桂花的美好形象便深深印刻心间。
其实,古往今来,桂花深受人们喜爱,赞美她的诗文歌赋车载斗量。桂花也叫木樨,我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山海经·西山经》提到了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之句;《吕氏春秋》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桂花属观赏芳香植物,除金桂外,尚有银桂、月桂、丹桂、柴桂、四季桂等诸多品种,各显其色,且各地称呼也不相同。在民间,桂花还有“仙客”之雅称,其花语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等的象征,“桂冠”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折桂”是“金榜题名”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堪称“桂粉”,他常以桂自喻:“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宋之问誉桂花为“天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代诗人吕声之更是对桂花“独占鳌头开三季”推崇备至:“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
偷一日半闲,上桂园问桂讯、沐桂雨,一路红黄相间,星星点点,灼灼如霞,灿烂若缎,秋阳的精灵正饱满地缀在枝头树间,以一个个完整的生命,毫无保留地向着大自然传播着,将偌大世界薰得香喷喷、甜丝丝的。漫步湿地公园人行步道,一阵阵浓烈而醇厚的桂香袭来之时,顺香望去,一棵粗壮的桂树葱绿、长长的叶子英武茁壮,万波丛中,依稀露出或浅红或红艳的花朵。近前观察,只见叶子底下玲珑的花朵,几个几十个的簇拥成一堆堆一片片,密密层层挤着,贴在粗壮繁茂的枝丫,羞怯怯地展开纤纤花瓣,安宁地承受风抚雨沐。微风吹过,碧波翻卷,香浪滚滚,扎眼的丹桂以出众的红艳,一尘不染的晶莹、托着细细亮亮的水珠,悠悠展出天生丽质,叫人有种说不出的可亲可爱而不可亵玩的感动……
桂花不似无花果,敢于表现却不喧哗;也不像牡丹月季,善于惠人却不炫耀,桂花深知绿叶才能衬托蚁样小花的魅力、深知暗香才能阵阵叩动人的心窗、深知唯有以气质和风范出世才能长久的灿烂、恒远的辉煌。面对繁华的街道、摩天的高楼、忙碌的人群,一朵朵蚁样的桂花深知团结就是力量、就是气势,于是她们一个个精灵般紧抱一团、组成一个个严密的整体,织成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向世人诠释着一道通欲易懂的哲学命题: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