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安顺
杜甫写秋,佳句纷呈,让人叹为观止。我想,他为秋天而歌,也是为秋天而生,就像他是贫困老头,也是杰出诗人。许多人认为,杜甫悲秋,而刘禹锡则是喜秋诗人。其实完全谬误,在《去秋行》中,杜甫在落木与白骨之哀的诗情中,虽有“战场冤魂每夜哭”的悲悯,却表现出“空令野营猛士悲”的深刻拷问,悲情之中,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也生发出不同寻常的智慧眼光,写悲却不沉于悲之中,这是杜甫的心灵高度,也是杜甫诗歌的高度。这一点,从杜甫写秋天的一句诗中得到印证:“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悲情中有飘然之象,失落中有超然情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杜甫家屋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还有悬挂在树梢上,落在水塘里……写得悲秋之情,悲凉至极,也哀婉至极。可是,杜甫不是绝望主义者,如果这样,他就不会成中国诗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让人崇拜千秋万代。在此诗里,他的叹息,唇焦口燥,煞是伤感,却生成了思想的力量,在深秋灰蒙蒙的气象中,竟然迸发出惊世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那诗句,表现出他不为己困,渴望天下美好的崇高心灵。杜甫这首写秋诗,高明奇绝之处,在他的哀叹之后,生发至高的人性光辉,至美的人文境界。他的夙愿,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高耸不倒的房屋,供天下寒士安居,即使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忍受寒冻而死,他也心甘情愿!
是呀,读杜甫写秋诗,我总能感觉到,那诗意美好,表达奇妙,语境优美,悲中见喜。我读“寒蝉碧树秋”时,感觉晚秋宁静,清爽怡人,那寒蝉,却并不悲鸣。在他的“清秋燕子故飞飞”中,我看见秋的气象,是“万里风烟接素秋”的恬淡从容,让我在“远岸秋沙白”中,看见“连山晚照红”的秋意辉煌。我想,他的“天上秋期近”了,于是就有了“人间月影清”。可以这样说,随便捡拾杜甫写秋诗句,细细品读后,就能欣赏到杜甫写秋的非凡之处,他表达诗情时,功力深厚,秋天在他笔下,绵密深长,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他的《秋述》中,可以看见当时的杜甫,卧病长安旅舍,悲境凄凉。他曾受到唐玄宗赏识时,有了许多势利朋友,与他拉关系,可是在他落魄时,却不再与他来往。杜甫诗中写到,在秋雨连绵里,在他贫病交加时,一位姓魏的朋友冒雨来访,让他感动地写出了《秋述》诗,其中的“旧雨来,今雨不来”,那意蕴深切,影响深远。后来,那“新雨”与“旧雨”,竟然延伸为新老朋友的代名词。可见,杜甫身处逆境时,心灵却是光明的,他看到的是美好,看重的也是美好。
读杜甫《秋兴八首》,读后在内心,油然生成崇敬之情,感谢夔州那块诗歌圣地,它的雄奇山川,与老杜的心灵,默契弥合,才有了那些惊世华章。我从“听猿实下三声泪”的秋意悲凉里,看见“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美丽风光;回味那“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寂寥秋意时,也感受到诗人“故国平居有所思”的心灵担当;我看见了杜甫“白头吟望苦低垂”的身世落魄,也看见了他“彩笔昔曾干气象”的心灵奔放。
杜甫写秋的诗,数《登高》最令人心仪,字字珠玑,声画并茂,情韵意长,且是七律对仗诗的典范之作。在风急天高之下,听猿啸哀鸣;在渚清沙白之间,眺望鸟儿飞回;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惨烈中,欣赏“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象,那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淡然心态,也是“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从容心境。我想,杜甫在艰难苦恨之中,繁霜鬓傲,他在潦倒贫困之际,举起浊酒一杯,心情潇洒坦荡,意志气宇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