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九潮镇初级中学 吴文重
“问题引领”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小组合作或自主发现、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一种“双主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
因此,在农村初中数学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将如何高效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发挥“问题引领”“引”的功能和“启”的作用,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数学探究过程,自主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意义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知识是传统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且为了加强理解,教师常常设置大量的练习题目,列举出了具体注意事项,但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充分了解。而“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重运用轻生成的传统教学观念,通过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他们可以感觉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消除学习数学知识的枯燥感。
2、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将“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问题的情境性、引导性与启发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散学生的思维,强化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标提倡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将“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自主学习课堂的形成,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和不断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能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再由教师组织学生不断总结、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策略
1、重视知识的引入,发挥“问题引领”“引”的功能
只有把握好课堂导入这一起始环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知识引入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同类项”知识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了调皮小孩玩耍后沙发上杂乱放置的苹果、上衣、香蕉、报纸、裙子、牛仔裤、数学课本、英语字典……请同学们做一个简单的整理,说出哪些物品应该放在一起,为什么要放在一起,使学生先有“同类”的概念,为后面即将引入的“同类项”概念做铺垫。
2、揭示知识形成过程,发挥“问题引领”“启”的作用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内容,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以“问题串”的方式搭设“支架”,不断深化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效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圆”的内容时,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圆心是圆的一个中心点,任意给出一个圆,你能否找到该圆的圆心所在位置,你是如何准确找到的?刚拿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但经过分析后逐步发现用垂直平分线定理确定圆心位置的方法,进而发现圆的特性,有效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3、理清相关知识,凸显“问题引领”整合的效果
在呈现问题时,每个问题之间都应有一定的层次,要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递进方式,逐步递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还要满足整体性,不仅应保证整节课的系统性,还应保证整节课的完整性,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将“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问题的情境性、引导性与启发性。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引领”“引”的功能,重视知识的引入,发挥“问题引领”“启”的作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挥“问题引领”整合的效果,理清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化重难点知识。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数学探究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其创新意识,自主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