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13日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

○ 天柱县注溪乡中心幼儿园 代华芳

注溪乡地处湘黔交界处,是天柱县目前保留的两个民族乡之一。全乡在册人口五千余人,侗族占98%,是典型的侗族聚居地。由于经济总量小,当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因此农村留守老人、未成年人居多,家庭隔代教育现象十分突出。仅以注溪乡中心幼儿园2020年数据为例,该园年均在校生130余人中,留守未成年人占比就达43%,这对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无疑带来严峻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谈几点建议,供同仁们参考。

一、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模式及影响

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往往把其未成年的子女委托父母辈或叔父姨表甚至幼儿的兄姐一辈担任临时监护人,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这种模式常常“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基本落到幼儿园身上。

1、祖辈隔代监护教育

留守未成年人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与孩子在社会认知、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对幼儿的照料主要局限在吃饱穿暖、安全健康等层次的关怀上,不知道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关怀,“重养轻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2、 叔父姨表辈监护教育

在留守未成年人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委托给叔父姨表等有亲缘关系的长辈监护的。往往这种情况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十分尴尬。一是留守未成年人不是自己亲生子女,在管教时候严不得、松又不是。二是为了与幼儿减少摩擦,亲戚们大多数选择让孩子放任自流,家庭道德意识教育不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3、兄姐辈互助教育

在留守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中,一些年长的兄姐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父母外出务工时,年长的兄姐们自然而然地承担起照料、教导弟妹的责任。但由于同辈之间在智力发展、兴趣爱好、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知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而由于年龄的关系,兄姐辈往往无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久而久之造成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家庭道德教育内容非常缺失。

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对策

1、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道德教育的认知

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共育工作,经常性地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联系,从幼儿的养成行为抓起,让他们明白道德教育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就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行为规范,就是教育幼儿学着做人。正因为幼儿生长在农村,才更加应该重视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提升自己的文明行为,让孩子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新型人才,以后面对城市孩子时才没有差距感,没有自卑感。

2、寻找适合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思想教育

家务劳动教育是农村家庭道德教育最简单和最易于实现的手段。农村幼儿从来都不缺少家务劳动,但缺少的是家务劳动后的道德教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总是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就不用待在农村干农活,不用这么累。但是,长辈们根本不知道好好学习其实也是包含做家务劳动在内的,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冲突,还可以相互促进。孩子在进行劳动时不仅仅是动手活动,还是对幼儿道德行为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3、利用互联网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幼儿园与幼儿远在异地的父母搭建了家园共育的桥梁。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信息技术,与家长沟通交流,把幼儿在园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远方的家长,使家长对孩子在园表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以便配合教师一起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减少家园共育的成本,从而促进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发展。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希望,家长辛苦打工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为了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智力发展对孩子的未来固然重要,但是道德教育对于孩子将来“三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家庭的道德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2021-11-13 1 1 黔东南日报 c172852.html 1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