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 宁 通讯员 杨春岚 摄影报道
11月12日至28日,雷山县郎德镇乌流、也改等苗寨迎来了十三年一次的苗族鼓藏节。苗族鼓藏节是雷山苗族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鼓藏节在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鼓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分布于雷山县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存在。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战败的苗族先民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苗族先民在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
雷山苗族鼓藏节是苗族宗族祭典活动。雷山苗族以血统宗族形成的“鼓社”即一个宗支(大家族)为单位,维系其生存发展。“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
鼓藏节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式,也叫“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
鼓藏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活动,又有唱歌、跳芦笙舞、举办传统体育赛事等庆贺丰收的娱乐活动。在过节时,一般都以宗族或房族为单位,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分别邀请祭师唱诵“鼓藏歌”,追溯苗族自远古以来直到本家族的历史,对全体“鼓社”成员进行一次次的历史与文化的再教育,要求大家世世代代牢记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鼓藏节十三年举办一次,是苗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规模宏大,节日仪式复杂,持续时间长。节日过程中,不断对“鼓社”全体成员进行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对全体成员进行苗族文化身份的强化教育,使全体成员凝聚于苗族族群之中。鼓藏节中诵读的口传历史迁徙歌,是苗族的一部口传史,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