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申黎 王文菊 徐业璨)近年来,黎平县龙形街道始终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强化党建引领,打造“党建+”模式,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吴成凤是龙形社区的居民,2018年底她家从岩洞镇新洞村搬迁到龙形社区,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关怀下,她在社区参加了公益性岗位的应聘并顺利入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很快适应了这份新的工作。
“我在社区上班有两年多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业务并不熟悉,通过领导、同事们的指导,工作慢慢熟悉起来了。现在政府很关心群众,让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活各方面都便利多了。”吴成凤笑呵呵地说。
为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龙形街道采取“党建+”模式,把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作为重点工作。先后引进搬迁车间370余个,完成转移就业培训428期,培训近3万人,实现新增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就业1.2万余人,解决就近就业工作岗位1800余个,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500余人。
“在社区附近的工厂上班比在家里务农好,每天接送完孩子后就可以去上班,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员工杨倩笑着说。
为确保易地搬迁工作有序推进,黎平县委、县政府将所有安置小区都确定在就业吸纳能力强、发展空间大的县城中心区。建有配套学校3所,配套建设“四点半学校”“布客书屋”等,由社区干部、社区党员和志愿者担任义务教师,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学和留守问题;建立社区卫生室2个,定期定点为搬迁群众开展义诊,解决搬迁群众就医难等问题;调整优化3条公交路线站牌,引进平价超市等商业进驻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逐渐完善。
在搬迁社区管理、治理工作中,社区通过优化基层党建体系,采取“联建”“共建”等模式,建立“街道工委-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按照搬出地源、移居相邻划分党建服务网格,建成9个基层党组织。不断推进完善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乡愁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移民新区的文化生活,让搬迁群众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据悉,龙形街道通过建强组织堡垒,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引导群团组织和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管理体系。目前该街道共有党员805人,党支部25个,以“党建+”模式引领易地搬迁群众“五个体系”建设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