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希才
近日,笔者到雷公山腰的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走访,欣喜地看到,这里的硬化步道延伸至家家户户,村民的楼房错落有致,室内宽敞明亮,村容寨貌干净整洁,告别了竹子装房间、屋顶盖稻草“茅草房”的历史,修建了村委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告别了村民开会“打游击”的历史。在村里的院坝和公路旁摆放了几十辆车,我问村民:“哪里来的参观团,有那么多车?”“不是,都是我们村的!我们村44户人家,现在家家都有小车,全村共有50多部大小车辆,出门很方便,告别了村民出行‘爬山越岭’的历史。”“山上满坡满岭绿油油的茶园,有多少面积?”“有3600多亩!每处茶园都修通了生产便道,大大方便了茶农运输。”秉持“把田当作山来耕,把茶当作树来护”的种茶新理念,全村120多亩耕地都用于栽种茶叶,并联户在村里办起了6个茶叶加工厂。早在1996年1月,脚尧村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1998年12月,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红旗文明村”,2005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脚尧人坐山吃山,顺势而谋,在“绿色银行”里取出了“美丽钞票”,实现了一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脚尧新貌”,真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红旗文明村”。
“截至目前,我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640亩,户均82亩,除了新开的茶园未收益和把老茶树砍伐重新培育壮苗的面积外(老茶园每隔四五年砍老茶树一次,让其壮苗叶厚丰收),去年实际投产采摘面积1700亩,虽然在2020年3月22日遭受特大冰雹的袭击,致使茶园受灾,但经过茶农精心管理施足肥料,当年全村茶叶总收入达480万元,去除成本后,纯收入360万元,户均来自茶叶纯收入8.18万元,人均纯收入19565元;我家种有茶叶面积300亩,今年采摘面积120亩,总收入32万元,纯收入11万元,全家5口人,人均收入22000元。”这是日前脚尧村党支部书记吴先锐向笔者算的茶叶“丰收账”。
脚尧村,坐落在苗岭最高峰雷公山半腰,海拔1358米,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村寨,居住着彝、苗、汉三族五姓氏(吴、杨、匡、蔡、贺),现有44户184人。因海拔高,脚尧村常年云吞雾锁、山寒水冷,年平均气温只有12℃。
能人带动 拓展市场
走进脚尧村“两委”办公室,整洁的房间里,各项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张贴整齐,工作台账摆放有序,令人瞩目的是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受中央、省、州、县表彰各类奖牌。“脚尧的发展,凝聚着历届村‘两委’的坚强领导和已故的老支书吴秀忠的心血与汗水。如果没有一批办企业、闯市场的致富能人,就没有现在脚尧小康美景。”吴先锐说道。这里有“崇尚科学、自加压力、苦干实干”的实干精神,生动践行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脚尧村从以前的“救济村”,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第一村”。“目前我村办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加上在县城茶叶公司注册加工企业3家,茶叶年产量达56吨。2020年茶叶销售总额达1500万元。”吴先锐说。
因地制宜 科技先行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是始终遵循的原则,脚尧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是因地制宜深化科技推广应用、依靠科技支撑的过程。脚尧的科技推广由“五人科技小组”,重点实施优良品种引进、开展试验示范、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技术能人,推广应用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力求从本村实际出发,发展什么产业引进什么技术,遇到什么困难咨询什么科技方法,用科技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村民科学素质和技术技能,突出科技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现产业规模经营,脚尧在试验示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适合全村发展的产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项目、统一生产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分户实施的“五统一分”模式,推动了支柱产业的形成,逐步实现了以公司为主导的“公司+农户+基地+市场”致富路子。
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
脚尧把茶叶产业发展成为脚尧的支柱产业。开始种茶叶时,产业定位就是密植免耕和生态茶园,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荒山荒坡种茶,不毁林炼山开荒种茶,单块茶园面积控制在50亩以内,维护生态平衡。茶园可谓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果中有茶、茶中有果,茶中有禽、禽中有茶”的典型生态茶园。由于脚尧农产品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方式生产,茶叶产品畅销国内市场,是全国政协八大民主党派办公室专用茶,魔芋产品也定点销往湖南,特色种养殖产品定点销售,生态经济效益正在节节攀升。
艰苦奋斗 改善环境
“脚尧村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把一个极贫村建设成为富裕村,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的是坚定发展信念,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常抓不懈始终不渝。我们在改变面貌的过程中,始终把内生动力与上级支持有机结合,注重实现效率最大化。修建小水电解决照明,架设电网解决电力,兴修公路解决运输,兴建人饮和寨道改善人居环境。人心齐,泰山移,村里的公益事业村民们集资投劳在所不辞,使脚尧村实现了一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的历史性跨越。”吴先锐感激地说。
村容寨貌改善 村民安居乐业
随着生产发展,村民收入增加,带来了村容寨貌的改善,寨道实现了硬化,住房砖木结构宽敞,修通了生产便道,有的村民在寨内新建了住房,有的改造了旧房,有的在县城购买了住房,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富裕、精神富足,村民安居乐业。脚尧人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依靠科技改变面貌,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获得贵州省首批授予“小康村”“红旗文明村”、贵州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等殊荣。“成绩仅仅代表过去,我们将继续发扬‘脚尧精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脚尧村永保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红旗文明村’的两张名片。”村民委员会主任吴先炳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