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绍义
父亲每年都至少住两次院,少则三千五千,多则万儿八千。我和弟弟都属于工薪阶层,父亲的病无疑加重了我们肩上的负担,但我们兄弟从未为此红过脸。
我和妻子辞掉单位的工作,来城里做点小生意,虽然累点忙点,但收入比上班强得多。弟弟在老家死守着那只“铁饭碗”,一步也没敢离开过,一来与单位有点感情,二来能更好地照顾父亲。
父亲来市人民医院住院时,我尽量多尽点孝心,多尽点义务,以弥补没在老家照顾父亲的不足。缴住院费时尽量多缴点,不想与弟弟缴一样。
这次我先缴了三千块钱,弟弟随后也缴了三千。我又缴了两千,弟弟接着也缴两千。这个差距从没有拉开过。
那次在病房,弟媳问住院费欠没有,别忘了缴。弟弟说,咱哥刚缴两千,咋能会欠了。
我知道这两千是弟弟刚缴的,他故意说我缴的,以显示我比他缴得多,好让弟媳心里平衡些。因为弟媳平时在家里照顾父亲挺辛苦的。
没想到我们兄弟俩的想法是这么一致。每次即使我多缴了钱,也告诉妻子与弟弟缴的一样多。这让妻子对弟媳总怀一种感激之情。
其实,我们这样做,并非是妻子和弟媳不孝顺。主要是想减少没必要的误解和误会,以期达到她们心里都觉得对方比自己付出得多,便于兄弟间妯娌间的团结和相处。
人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主要是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特别是对待父母亲的事情上,总感到自己吃“亏”了,越想越气,越算越觉得自己“亏”。随之,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误解就会越来越多,矛盾就会越来越大,最后造成影响团结,甚至反目成仇的局面。父母过得不顺心不开心,子女过得既窝心又闹心。兄弟姐妹互相攀比互相依靠互相推诿,父母晾在那里没有人管没有人问。
反正父亲的病得治,医药费得花,没必要分分厘厘都摆到桌面上,钉对钉铆对铆针尖对麦芒地算计。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适当隐瞒一点真相,“亏”吃暗处,兄弟团团结结,妯娌和和睦睦,父母幸幸福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