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罗勇 图孙仕堂
仙山有石仙,
通真烟霞客。
物外道遥游,
不作平泉石。
早在1693年,即康熙三十二年,王德阔在其主撰的《康熙清平县续志》中就曾对石仙山吟诗盛赞。
就我个人而言,提起石仙山是再熟悉不过了。石仙山很小很小,小到地图上无法找到,石仙山又很大很大,大到我的梦里总是装不下。不管是幼年时随父母去炉山镇上赶场,还是年少离家求学,抑或是后来外出工作,从老家出发,沿着那条唯一通向外界的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途经虎场坡-苦里井-小风洞,每次经过石仙山脚下,总会驻足停留,仰望这充满传奇色彩和自带仙气的神圣之地。
石仙山坐落于炉山镇西北部,总面积约630余公顷,素有“天然氧吧”美称,2005年获“省级森林公园”称号。关于石仙山名字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位母亲外出途中不幸被恶虎残害,家中三姊妹四处找寻而不得,终日在山顶啼哭等待,长年累月,即使哭瞎了双眼也始终坚持在山顶盼母亲归来,三姊妹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最终于山顶羽化登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三姊妹故将此山取名为“石仙山”。
其实,作为旧时清平十景之一,关于石仙山的历史记载屡见不鲜,很多文人墨客对其更是赞誉有加。民国初年,清平县首任县令张景森在其任职期间游石仙山后诗兴大发,有诗为证:“三石崖崖雅似仙,不知名姓不知年。如何绝少飞升日,只结天花瓣妍明。”在炉山清平古镇的卫城遗址亦有《仙石飞花》:“可怪三仙石,联成一树花。何时离上界,到此结奇葩。鼎足形相当,枝头色变差。他山曾有石,千古老烟霞。”而在《清平县志》中对石仙山更是有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石仙山,城北三里,山顶有三石屹立如人。山巅见炉峰,前明蔡参议潮平,炉山苗尝登焉,上有蔡生祠遗址,僧如茂拓建梵刹,种佳树,遂为城北巨观……”据考证,明洪武年间,清平堡曾迁于此,蔡生祠遗址,即原清平堡遗址。由此可见石仙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石仙山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即一年一度的石仙山“爬坡节”。据民间传说,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吸引着附近乡镇的人们纷至沓来,场面盛大,万人空巷。更有麻江、福泉、黄平等县慕名而来的善男信女,到光明寺敬香,祈愿家庭和睦、风调雨顺、事业兴旺。
当然,光明寺里供奉的可不止观世音菩萨。作为凯里地区不可多见的百年古刹,如今的光明寺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财神殿、山门、斋堂、僧寮房、长廊等建筑。供奉泥塑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弥勒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财神、唐僧、齐天大圣、天蓬元帅、沙僧以及精忠报国的岳飞和桃园三结义里的关羽等圣像。正是有了众多的佛仙庇佑,前来烧香拜佛、许愿还愿、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数百年来香火不断。
在石仙山“爬坡节”举行的斗牛、斗狗、斗鸡、斗鸟、山歌、赛马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中,当数斗牛最为隆重了。
石仙山斗牛文化历史悠久,牛主人们对自家饲养的斗牛是出了名的好,夏天有蚊帐,冬天有毯子,每每开战前是鸡蛋黄豆玉米管够。斗牛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双方主人在相距十来米外同时放开牛绳,脱缰的斗牛扬起四蹄箭一般的朝对方猛撞去,只听见“噗”一声闷响,刹那间,大战一触即发,碰、顶、撞、扣、撬,十八般武艺尽数使出。场上斗得激烈,场下的观众一刻也没闲着,个别胆大的不顾现场工作人员的劝阻,径直跑到斗牛场中央近距离观看,胆小的则躲到树丛中,甚至还有爬上树杈上紧紧抱住树干观看的,而绝大多数观众则把斗牛场围得水泄不通,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大片,把整个山头都占了。斗到精彩之处,口哨声、呐喊声、锣鼓声此起彼伏。若遇两牛长时间对峙,迟迟没有进攻时,牛主人会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有用竹条抽牛的,有用手使劲推牛的,有牵牛鼻子的,恨不得立刻化身为斗牛,出其不意直击对方软肋,一招制胜而结束战斗。
正所谓成王败寇,每一届的牛王诞生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牛主人把锦旗披在牛王身上,与众亲朋好友簇拥着牛王绕场一圈致谢,然后在祝贺的鞭炮声中扬长而去,活动圆满落幕,石仙山又回归往日的平静。
来到石仙山,十仙洞是必去之地。从光明寺往上走,数百米后,便会看到半山腰上有一个山洞,沿着山洞口的石阶而下,转角处有一口古井,名曰:永安泉。高山有好水,古井冬暖夏凉,水质清澈,常年不枯,数百年来为居住在光明寺的僧人们提供生活饮用水源。凡是走到此地的人都会躬下来身来喝一口山泉,一来是解除旅途中的舟车劳顿,二来是祈求平安健康,好运连连。顺着永安泉直下,便是十仙洞,这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地方不大,能见度低。相传较早前,洞里面只住着两个神仙,他俩从何而来,姓甚名谁,因年代久远,已不得而知,后邀请到了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等这八位家喻户晓的神仙入住仙洞,才有了现在的十仙洞。
八仙的故事,曾陪伴着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小时候,我家隔壁的大哥哥从部队光荣退伍回乡,带来了全村第一台13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夜幕降临后,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吃过晚饭后便去看电视,不一会儿,电视机被围得水泄不通,那场面,像极了观看露天电影。我记得,那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正是《八仙过海》。对于村里绝大多数人来说,电视机可是个稀奇玩意儿,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来回地围着电视机转,老是想不通电视屏幕里的“八仙”是从哪钻进去的,又是从哪消失的。当然,最开心的还数小孩子,这电视机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大师,结局总是让人猜不着。
主人家特别宅心仁厚,一开始是将电视机摆放在堂屋的,但由于来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多,场地已经严重不足,无奈之下,便将电视机放在了大门外,不曾想,这一摆就是好多年,无论严寒酷暑,丝毫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特别是在大雨中观看《八仙过海》的那个场景仿佛还是昨天。当晚雨下得特别大,主人家本打算关电视的,但看到场坝上戴斗篷的,打油伞的,穿雨衣的,甚至还有头顶锅盖来的,主人家不忍心,于是,电视剧《八仙过海》里“八仙斗龙王”的精彩环节便在大雨中播放,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但那晚还发生了一件事,村里一个偷牛盗马的坏人突然消失了,听村里老人们传说,他是坏事做尽,“八仙显灵”,将他收了去。直到多年后他刑满释放,从大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我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公安人员对那坏人已实施了好几次抓捕,因其反侦察能力较强,都被他侥幸逃脱,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是个十足的“电视迷”,已经东躲西藏好几个月的他,那晚还是控制不了,认为雨大警察不会来,他趁着大雨悄悄混进人群中观看《八仙过海》,电视剧的大结局没看到,等待他的是一双冰凉的手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最终还是被蹲守的公安人员给带走了。
也正是打那时起,我心里就一直认为“八仙”是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化身。
石仙山的最高处便是三仙峰了。信步走进山顶的观光亭、极目远眺,巍巍香炉山依稀可见。炉山集镇也尽收眼底,如今的炉山镇正沐浴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春风,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古老的清平县衙,再也找不到它最初的模样。昔日的炉山国营农场、五里桥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开足马力,后发赶超的炉山工业园区。脚下光明寺那极具感染力的梵音在这郁郁葱葱的松林间久久回荡。此时此刻,远离城市的喧嚣,登高望远竟是如此的奇妙,一缕缕微风拂过,令人倍感心旷神怡,万千感慨,有道是:
前明仙山今犹在,
古刹梵音渡凡尘。
山巅遥望炉峰见,
斗转星移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