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23日

新化寨:亮江河畔的美丽乡愁

新化寨中残存的三馀巷

○ 文/张文杰 图/李必祥

偶然走进新化寨这个屯堡文化浓厚的寨子,是我这次旅途中意想不到的。10月6日中午,我游锦屏隆里古城出来后,开车沿850县道闲逛,偶然一瞥,公路边不远有处树木葱茏的山包,树上有几只白鹭在翻飞,葱茏的古树下不经意露出一个古老的村落。不知是先有村庄后有古树,还是先有古树后有村庄,我历来对古老的村落有一种好奇心,带着这份好奇心,我果断驾车驶向村中。正是这份好奇心,我才得以走进这个古朴神秘的村落——新化寨。

把车停在村边,拿着相机走向村中。寨子建在一处山岗上,房屋层层叠叠,木房与砖瓦洋房交相辉映。正午的阳光正亲吻这片土地,虽是秋天,但天气还很热,走不了几步,汗水就从额头滴了下来。突然,一些东西触动了我的心灵:受岁月风雨浸润,坍塌半边又长满野草蓬刺的窨子屋,只剩一道门梁和一面封火墙的房屋,门楣上写着“耕读世第”的老房子,青石条砌成而又芳草萋萋的老屋基,装饰精美而有些老旧的祠堂……无不昭示着这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村落。

在村中一条小巷的深处,遇到一位坐在门口乘凉的老人。我赶忙递烟上前和他攀谈起来。他看我拿着相机,问我来做哪样?我说我是来玩的,想了解了解这个村庄的历史。老人热情地拿板凳出来让我坐。说到新化的历史,老人露出骄傲的神色。老人猛吸一口烟,烟雾慢慢从鼻孔中飘出,话也慢慢从老人口中缓缓说出:“别看现在的新化偏离锦屏。殊不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方土地曾主宰了锦屏县几百年,故有‘先有新化后有锦屏’之说哩!”

老人说,唐宋时期新化这个地方就有苗人居住。唐宋时称为“新溪”,到了元朝叫“新洞”,明朝洪武年间始定名为“新化”,意即“新近王化之地”。虽然早在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朝廷在离新化不远的隆里设“龙标县”,而“龙标县”管辖的地区小得可怜,当时的新化还是一片不受王化之地。到了元朝,为了有效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土司制度。元至治二年(1322年)置新化蛮夷长官司,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部族事务,新化蛮夷长官司治于今新化乡新化司村。元朝灭亡后,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亮江流域,设湖耳、亮寨、新化、欧阳四个蛮夷长官司。继续加强对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有感于黔中蛮夷之地民风剽悍,不闻圣听,便一纸诏书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荆蛮之地新化兴建新化府城(府衙设于今新化乡新化所村),府衙有知府一人,管全府政务,属正四品。属贵州布政司。新化府是锦屏县境最早也是唯一设置府的行政机构。新化府下辖湖耳、亮寨、新化、欧阳、龙里、林中验洞、赤溪湳洞7个蛮夷长官司和新化、隆里、平茶3个守御千户所。二十年后(1434年)新化府因地狭人稀遂撤府建新化千户所并入黎平府,与平茶所、隆里所一起从属五开卫拱卫黎平。从老人的叙述中,可见新化这片土地在历史特定时期,曾有重兵把守,有过辉煌的历史。

新化蛮夷长官司、新化府、新化千户所到现在的新化乡,在历史的长河中,新化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新化寨现在是苗汉杂居。苗族是当地土著,苗族究竟在这片土地上居住了多久,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记载,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证。而在新化寨,汉族在村中建有宗祠,有自己的族谱记载,迁入的时间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在村中走访,欧、杨两姓始祖于明朝成化年间,随军由江西、山东平蛮到湖耳,后由湖耳入新化屯田,立寨定居于此。在长期的交往中,一部分苗族人学习汉民族先进文化与技术,从生产生活到建筑,有明显的汉化倾向。

军屯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新化的军屯士兵大都是从中原地区征召而来,他们在中原地区农闲时有很多娱乐活动,来到如此荒野之地,除了打仗就是种田,然后是没完没了地训练,那也太腻歪了。困则生变,在烦闷之余,他们想起以前在家乡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禁魂牵梦萦,于是曾经只在中原地区流行的耍龙、舞狮、唱戏等文化娱乐方式渐渐在军屯中悄然兴起。因军人的阳刚之气使然,新化所屯堡军人对粗犷勇武、刚毅剽悍、腾挪飞旋的北派舞狮格外情有独钟。此种娱乐健身方式在劳动之余,组织几个人就能舞出一片精彩。尤其在军事训练当中最有效,既能强身健体,又可训练协同作战,还可娱情怡志。因而那时有“新化军户凡男丁皆能舞狮”的盛况。

刀光剑影的历史已经远去,新化寨留下来的军屯遗迹只剩残砖破瓦。中原文化悄悄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些文化被继承与发展,与时俱进,比如极具观赏性的新化舞狮文化,在新时代里,已经成为锦屏县的一张旅游名片。2007年,新化乡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舞狮文化艺术之乡”。

走出新化寨,夕阳已映照在寨子的山岗上,古树、村庄、新修的砖瓦洋房、废弃土墙……在光与影交织中闪耀着历史流年的色彩。岁月流逝,社会在变迁,那些屯兵后裔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中原故土已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故土已模糊,回不去了。那就留下一些念想,把中原文化或习俗融入生活之中。那些写着“耕读第”“三槐第”“苏湖第”的门廷,那些富有中原文化韵味的宗祠文化,还有舞狮、唱戏文化,是否在无声告诉后人,不要忘记祖先遥远的中原故土呢?

在归途的汽车上,我不禁回头遥望渐行渐远的新化寨,如果不进入新化,谁能想到这个古树掩映的村落,竟是封建王朝驻扎苗疆的军事屯堡?车窗外,亮江在我车前时隐时现,河畔那些独具中原文化烙印的乡村不断在我眼前呈现:新化、雷屯、亮司……这些隐藏在贵州高原深处却独具中原文化韵味的乡村景致,让我想到遥远的江南。在贵州高原东部边缘莽莽林海之间,有这样一片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天地景致,应该能勾起不少人对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追忆吧!

--> 2021-11-23 1 1 黔东南日报 c173694.html 1 新化寨:亮江河畔的美丽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