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24日

反租倒包 返利于民

——丹寨县探索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

○ 通讯员 余贵重

“一钵蓝莓树,第一年租金为1元,第二年租金为2元,第三年之后租金为3元,管护不好的合作社有权收回重新发包。”近日,在丹寨县雅灰乡夺鸟村蓝莓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潘成忠介绍,承包蓝莓树的农户每年只需拿出产业固定收益金交给合作社,剩余收益就是自己的。

产业,既是脱贫摘帽的根本之策,又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近年来,丹寨县认真总结产业扶贫经验,探索创新反租倒包、减租倒包、免租倒包、奖租倒包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切实推动返利于民、让利于民、还利于民和给利于民,有效提高了农户生产发展积极性,全面激活了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我家从合作社承包了3300钵蓝莓果树,今年卖蓝莓收了2.6万余元,除了交给合作社的3300元租金外,净赚2.27万元。”丹寨县雅灰乡夺鸟村农户潘成江高兴地说。

反租倒包,返利于民。针对效益好、已实现盈利的产业扶贫项目,丹寨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保证产业周期内收回对应财政资金投资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承包给农户或从事农业经营的市场主体负责管护运营,村级合作社固定收取租金,既解决了合作社劳务成本高的难题,又提高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点燃了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我们村与贵州鱼丰渔业有限公司签订‘减租倒包’水产养殖协议,2020年为群众分红8.4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带动10人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增收。”丹寨县南皋乡乌高村党支部书记文珍辉表示,通过实施“减租倒包”模式,切实为产业发展负担“松绑”,推动村里的水产养殖基地从“池池有鱼”变为“年年有余”“人人有渔”。

减租倒包,让利于民。针对闲置、长势一般、目前管护处于中等水平、急需增加管护成本才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等产业扶贫项目,丹寨县采取减免租金的方式,承包给农户或从事农业经营的市场主体负责管护运营,明确减租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首次减租发包价标准原则上保证每年村集体实现相应投资成本2.5%以上收益,通过减租倒包让利于民,释放了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我们村合作社的黄牛养殖项目,前期基本无盈利,且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高,通过‘免租倒包’方式给村里党员致富带头人来发展,确保产业项目的可持续。”丹寨县排调镇排结村党支部书记王玉高表示,根据黄牛养殖生产周期偏长的实际情况,把养殖基地免租承包给村里党员致富带头人来发展,并约定项目产生效益后扣除投入成本,再按照一定效益比列交给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剩余的归承包农户所有,切实做到集体和农户“双收”“共赢”。

免租倒包,还利于民。针对管护水平不高、基本无盈利、急需增加管护成本投入才能产生效益,且生产周期偏长的扶贫产业项目,通过市场的方式免租承包给农户或者从事农业经营的市场主体负责管护运营,对承包主体的租金进行减免,让更多的党员致富带头能人和企业参与到村级产业发展上来,注入了乡村产业振兴新血液,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我家承包村里合作社的吊瓜基地47亩,镇里和村里除了派技术员来基地指导和帮助找销路外,还免费发放肥料和发放帮扶资金,每年只负责安心干活就能挣钱。”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农户余培坤对“奖租倒包”模式竖起大拇指。

奖租倒包,给利于民。针对生产周期较长、首次收益年限超过两年的扶贫产业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承包给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管护,通过验收达到预期目标效益后,村集体通过申请后续项目扶持资金、万达产业帮扶资金、项目盈利资金等途径,对承包者进行资金、人工、肥料等奖励,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焕发了乡村产业振兴新活力。

产业兴,则乡村兴。丹寨县以产业振兴为抓手,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实际,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升级版”,有效破解合作社发展产业难题,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带动农民群众共同富裕。

--> 2021-11-24 ——丹寨县探索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 1 1 黔东南日报 c173770.html 1 反租倒包 返利于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