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喻霞 杨怡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转眼间春节即将到来,许多人正掰手指头算着还有多少日子可以放鞭炮、剪窗花、贴对联,却不知城外的红纸加工作坊早已热火朝天,刘家和夫妇俩正夜以继日地赶制红纸,趁着年节销售,用勤劳的双手充实钱袋子。
近日,笔者来到了麻江县金竹街道兴坪村,探寻非遗项目两板凳红纸制作技艺。据悉,两板凳红纸制作技艺是麻江县人民政府于2017年公布的第四批县级非遗项目,在麻江传承发展经久不衰,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其制作选材相当讲究,需选取当地上好的红矿石(红土)作为原料,通过多次细磨、过滤、晾晒,放置阴干制得最终染料;纸张需精选上等山竹制品,薄厚均匀,手感极佳。制作起来也十分讲究技巧,将染料和温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静止放凉,纸张平铺,再用毛刷蘸取适量染料,均匀涂刷在上等双胶纸上,上色均匀、且无刷痕,制造出来的红纸有韧性、抗水性强、颜色鲜艳、褪色慢等特点。
55岁匠人刘家和,是家族红纸制作第四代传人,也是麻江县公布的第三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16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习红纸制作,熟悉红纸制作选料、配料、上色、晾干、收纸等各个环节,技艺精湛,远近闻名。每年立秋,刘家和就和妻子开始制作红纸,一直工作到来年的农历五月初八。一人一天能做200张,年产量近6万张,由于技术佳、纸张品质稳定、口碑好,红纸远销贵阳、都匀、凯里等地,销售额在8万元左右。
目前,刘家和正在教授刘祥雨、刘祥伟两个儿子红纸制作技艺,他们对这门技艺所有工序都已谙熟于心、操作熟练。刘祥雨也表示,自己将把这手艺学熟学透,不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见识两板凳红纸的魅力!也正是有了这种家族式传承让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