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如果不是因为易地扶贫搬迁,家住丹寨县排调镇排调村的王国兰也许不会知道,在距离老家30多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而且都是60年出生的。如今,两人不仅搬到一个小区,还成了同一个工坊的同事。
说是同事,其实跟在村里和几个邻居一同缝绣服饰没什么区别。11月19日,走进位于金泉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贵州益加益民族盛装工坊,只见几个年岁已高的苗族老奶奶正忙着手上的活计,大家一边说笑,手里的活也没有停下。这些针线活,她们从小就会,只需要根据负责人的指导下按照订单需求变化花色,做起来非常熟练。“唯一不同的是,以前都是在家做给家人穿,现在能多挣一点钱咯!”大家伙一致认为。
然而,对于来自排调村的王国兰来说,这不仅是赖以赚钱的生计,更是她搬迁到城里后的重要精神寄托。
时间回溯至2018年,得知可以通过政策搬迁到城里,一家老小都非常开心,但是,很少外出、不懂汉话、家里的地怎么办等问题让王国兰却忐忑起来。最终,为了照料孙子上学,王国兰还是来了。起初,她非常不适应,走到哪里都是局促不安,有机会就想回农村。今年3月份,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王国兰进入工坊上班,慢慢地,认识了很多年纪差不多的姐妹,让她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其中,也包括从龙泉镇羊甲村搬迁过来的王国兰。
羊甲村的王国兰也是为了孙子教育搬来县城的。这天清晨,她起床先送孩子去上学,然后买了点菜才来到工坊和同事们汇合。“平时工坊有50多个人,但是有一半的人因为家中走不开就把材料带回家做,其余的没事就在。”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绣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做着织锦,有的做着织布,时不时地聊上几句,或者开着两个王国兰的玩笑,大家一边说着生活上的琐事一边在家门口把钱挣了。
“计件工作,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左右。”60岁就业,这对于两个王国兰而言都是不可思议的。村里的年轻人常常外出打工,回来会告诉他们“外面的工厂要求高,年纪过了40就很难找到工作了。”但是“老年人也能工作”这在小区成为了很常见的现象,小区的第一层门面全部都是扶贫车间,除了刺绣的,还有蜡染、银饰、洗衣厂等,不管年纪多大,有需求就能就业。
除此之外,孩子们就在小区配套学校读书,幼儿园到初中都有,县里的高中也很近,安全又方便,小区还有四点半学校,家里年轻人若是劳务输出到外地了,志愿者也会帮忙带孩子辅导作业。对于王国兰们而言,健康也是他们谈论得较多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对老年人十分关照,还常常有医院来义诊体检。”言语之中都是满意。
早上,工坊的负责人也来到车间,“天气冷了,看一下是不是要装一个取暖设备,怕他们在工坊受冻”。在偌大的社区里,大家相识相聚,共同感受新生活,日子好了,心里也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