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25日

“新农人”杨正军:种田收入年过百万元

杨正军捉田鱼

○ 通讯员 潘胜天

秋末,我们走进松林环绕的黄平县谷陇村康养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蓝天白云下晾晒的稻谷一片金黄,甚是喜人。

松林里,鸡群出没,自由觅食;稻桩下,群鱼游动,不时划开一路水纹;稻田边,数个猪圈点缀,坝区充满生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映入眼帘。

杨正军,黄平县谷陇村人,曾是在外承包工程的农民企业家,2016年响应“归雁工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回乡注册成立黄平县康养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村民因缺水撂荒的258亩土地,发展有机水稻产业。

一个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为什么回乡种田呢?

谷陇村位于苗岭山脉余脉的喀斯特地带,距村里不远的黄泥坡有一大片土地,由于地质原因,田土不坐水,民谣说“黄泥坡黄泥坡,要想田坐水,十牛九次耕”。为此,过去谷陇村家家户户都为犁田而养牛,多的十几头,少的也有两三头,一到雨季,全家老小出动,整个田坝都是耕牛犁田,翻来覆去耕犁数十次,才能确保田地坐水,种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增多,黄泥坡这片缺水的田渐渐便撂荒了。

谷陇是个苗族聚居村,村里的老人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喂养耕牛,但因外出打工的收益较种地更高,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有人耕种田地,耕牛产生的圈肥没有劳力抬上山,堆放在院坝造成环境污染,家家户户的农家肥成了村里人的包袱,免费送都没有人要,而在外打拼多年的杨正军却发现了利用这些农家肥的商机,决定回乡发展市场潜力看好的有机水稻。

当年完成土地流转后,杨正军投资40多万元,聘请专业队伍打了3口机井解决灌溉问题,购置耕整机将荒芜多年的土地进行翻耕,然后到村里各家各户收集圈肥,发展“稻+鱼+螺”立体生态有机农业,创新实行“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杨正军介绍,今年亩产有机稻谷500多公斤、稻花鱼50多公斤、田螺100多公斤,附带猪、鸡、鸭养殖也有些效益,除去必要的开支后,1 亩田净收入应该在5000元以上。“绿色、优质”是我们合作社产品的卖点,订单价有机大米20元一公斤,市场价稻花鱼60元一公斤、田螺6元一公斤、田鸭40元一公斤、林下鸡60元一公斤,合作社喂养的猪与市场价格相比每公斤至少多5元,产品不愁销路,大多数是经销商上门收购。

自信满满地杨正军说:“我们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10多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务工3000多人次,发放务工工资20万元以上,除去各种开支,合作社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比在外承包工程还省心呢!”

--> 2021-11-25 1 1 黔东南日报 c173993.html 1 “新农人”杨正军:种田收入年过百万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