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宗旭
入冬的第一天,笔者来到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车子穿行在产业路上,窗外,一首悠扬的歌声传来:“有一种山珍叫猴头,有一种海味叫鱼翅,有一群人种出大山致富梦。鱼翅不可得,猴头山上撷,回家煮猴羹,招待贵人来……”
苗族没有文字,但天生就是会唱歌的民族。在初冬的微风细雨中听到寨头村苗族群众在产业基地干活时唱的新歌,歌声悠扬,在山间回响,别有一番意味。但是,我却是听不懂的,经过村干部的翻译,才知道歌词大意,却仍然不足以表达苗族语言之美。
十月小阳春,天气渐寒,草木不长,万物凋零。在寨头苗寨一个叫作金昌沟的林下猴头菇产业基地,目之所及,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只见一朵朵惹人怜爱的毛茸茸的猴头菇争相探出头来,等待人们的采撷。
“好可爱啊!这就是猴头菇么?”我找到基地负责人,道出今天来到寨头村的目的和心中的疑问。
“你别看它现在只是一个白茸茸的小球,其实它就是‘山珍猴头’,与‘海味鱼翅’齐名哦!我们村之所以有猴头菇产业,这得感谢华侨城的鼎力帮助。”通过基地负责人的介绍,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随着他的深入讲述,我也不断走进这个自古代烟雨中走来的苗寨村子,了解它近年来是如何通过改革发展摆脱贫困并走向小康的。
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是全国第二大苗寨,素有“千里苗疆门户”之称,全村人口5900余人,98.4%为苗族,是三穗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在村子对面,一条穿梭在云间的高速公路穿过莽莽群山,就像一条玉带,打通了村民出山的通道。自此,村民们走上这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或北上,或南下,有东行,也有西进,只为在幸福的路上走得更远。从公路上回望,寨子后面是占地更宽更幽更神秘的苗寨群山,几百年来,寨头村村民在这里耕耘播种,养育后代。多好的一块地啊,正等待着有缘人来开发。
2004年,央企华侨城集团公司与三穗县结成定点对口帮扶关系,举全集团之力帮助苗乡侗寨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2014年,党中央发出向贫困宣战的号召,决定用5年的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向全国贫困地区、贫困村派驻脱贫工作组、驻村第一书记,寨头村也迎来了它的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华侨城的贵人。
贵山贵水贵人来,苗寨群众俱欢颜。华侨城与寨头苗寨的故事,从清晨的第一颗露珠开始,到山巅的一抹夕阳落下,是村民炕桌上一杯糯米酒的醇香,是扶贫干部笔记本里的一页页浓浓情意,都化作了天边的那抹红晚霞,照亮了苗乡大山。
2019年1月,在华侨城的帮助下,三穗县最后一条通组公路——寨头村牛尾坡通组路通车,制约村民致富的“痛点”被打通,出行难、生活生产用品运进不来、农特产品拉不出去的“梗阻”已全面疏通,产业发展的日程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绣花厂、苗绣工作室、合作社、村集体公司……一个个民族企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苗族绣衣、精品水果、特色养殖,一款款带着“苗”的气息的寨头特产,在华侨城的帮助下跨过千山万水,送到山外人们的眼前。
群众富了,村民笑了,芦笙堂上燃起了篝火,村民吹起了古老的芦笙,“东方迪斯科”在欢迎远方的客人,所有人一起跳舞、唱歌。那舞,曼妙之极,那歌,和谐之极。
一群身着苗族服装的群众聚集在广场上,苗歌声声,浓情蜜意。然而天气渐晚,再美的舞曲也有落幕的时候,此情此景却不能长久。
“姜叔叔,你能陪我再跳一支芦笙舞么?”
“小姜,欢迎常回来看看。”
“姜书记,慢走,这身苗衣送给你了,留作纪念……”
随着汽车的远去,村民眼里的姜叔叔、小姜、姜书记在大家的视线里逐渐模糊,化成初冬雨的一部分了。
“真不想脱下这一身苗装,来世一定做苗人。”这是2021年11月5日,华侨城驻寨头村第三任第一书记姜铁军离任时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