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29日

侗族独特的婚俗

—— “棕片礼”与“迎亲灯”

○ 通讯员 钱国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俗。生活在贵州的报京侗族就有自己独特的婚俗,其“棕片礼”与“迎亲灯”尤其具有民族地域风情。

青年男女订婚时,双方都要互赠一个小礼物,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事。而侗族青年男女的订婚礼物却是一件极为特殊的礼物——“棕片礼”。所谓“棕片礼”就是一块棕片包裹着两样东西:一样是黄草纸包着的半斤盐巴,另一样是用白纸包的二两茶叶。在别人看来,这两样东西实在是太普通了,丝毫与“珍贵”不搭边;但在侗族人眼里,这两样东西可是贵值千金,它直接决定着一桩婚姻的成败!

侗族同胞热情好客,待客时喜欢用油茶。侗族的油茶与汉族的油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用茶叶、盐巴、糯米、黏米、猪油等共同烧制的,其中茶叶和盐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报京侗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又不产这两样东西,所以茶叶和盐巴属于稀缺物品,物以稀为贵,故而显得极为珍贵。

侗族青年男女是先恋爱后订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后,感情成熟了,便要请媒人到女方家去登门提亲。

媒人多由村寨中能说会道的老年妇女充任。媒人去女方家说亲时,必带的礼物便是“棕片礼”。棕片礼是说亲的标志,哪个老太太拎着棕片礼登门了,不用问,那肯定是来说姻缘了。

媒人到了女方家说明来意后,极尽口舌之功,力促婚姻成行。女方父母若是同意女儿的婚事,便将媒人带来的“棕片礼”打开,将里面包裹的茶叶和盐巴供奉在家中的祖先牌位前,十几分钟后取下来,与糯米面、黏米面、猪油等共同炒制,做成油茶,招待媒人。媒人喝到了油茶,禁不住心花怒放——提亲成功了!女方家认可了这桩婚事。如果女方的父母不认可这桩婚事,那么就得将棕片礼完好无损地交还给媒人。媒人见对方拒礼不收,便知自己“没戏”了,知趣地告辞了。

侗族人喜欢耍灯,元宝灯、八卦灯、虾子灯、走马灯、喜鹊灯、八仙灯……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其中迎亲灯最为别致。

侗族男女结婚当日,男方要出动由数十人组成的迎亲团,浩浩荡荡地去女方家迎亲。迎亲队伍以黎明前赶到女方家为时间基准,所以大多迎亲团要摸黑前去迎亲。迎亲的路上,迎亲团的队伍前面必须安排两个未婚少女提灯引路。这两个女孩责任可是重于泰山——必须保证在迎亲的路上,手中的迎亲灯不能被风吹灭!——一路明灯,预示着新人未来的生活一片光明,红火顺意;若是灯被吹灭了,那就会给新人未来的生活带来霉运。为此,迎亲灯的防风很重要。为了不使迎亲灯出现闪失,侗族人由过去的纸灯、烛灯等而改成了防风性能好的马灯,而且为了区别普通马灯与迎亲灯的区别,迎亲团还会在马灯的灯架两侧,各贴上一条红纸。于是,黑暗中,壮观的场面就出现了:一支队伍在两盏红灯的引领下,像一支利箭,在漆黑的夜色中射向远方。说笑声、脚步声传出多远……早起的路人遇到迎亲的队伍,一瞧队伍前头的马灯便知分晓了,于是主动让开道路,闪在路边恭恭敬敬地说一声:“恭贺”!“贺喜!”这时,提灯的少女通常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块喜糖,分赠给道喜之人。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后,新郎和众人自然要去叫门、施礼、跪拜等,履行娶亲的程序。而提灯的两个少女则将迎亲灯放在明眼处,有意让女方亲友“偷走”——不是真的偷走,而是拿去偷偷添灯油,这个习俗叫做“添福”,为一对新人未来的日子加油助力。“偷灯”这活儿一般由小孩子来完成。提灯少女见“偷”不抓,估摸添完灯油了,再用喜糖或鞭炮,将两盏迎亲灯“赎”回来。待新郎、新娘在屋内履行完迎亲的程序后,孩子们或抛撒喜糖,或燃放鞭炮,将一对新人接出屋来。于是,浩浩荡荡的迎亲团便又在两盏红灯的引领下,吹吹打打、欢欢笑笑地踏上归途……

--> 2021-11-29 —— “棕片礼”与“迎亲灯” 1 1 黔东南日报 c174202.html 1 侗族独特的婚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