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30日

如何提高新时代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以凯里市第四小学为例

○ 凯里市第四小学 陈黎茜

一、研究缘起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的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勤劳”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19年11月26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称为《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意见。

《意见》印发后引发了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关注,我们凯里四小也对本校的劳动教育进行了重新审视,经问卷调查发现:

一二年级不会系鞋带的学生占56%;不会洗小件衣物的学生占57.4%;不会整理自己书包的学生占7.95%。三四年级学生经常洗袜子、衣服、帽子的孩子只占22.29%;经常收拾自己房间的学生占34.56%;在家主动做家务的学生占34.97%。五六年级经常做家务的学生占37.8%;经常参加文明劝导、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占15.82%;怕脏怕累、不爱劳动的学生占11.43%。通过数据显示本校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除了学生以外,部分家长和老师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因此学校里有部分老师存在挤占劳动课的现象,家长们也不愿学生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更有的家长会包办一切家务劳动。

基于以上背景本校决定: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对学生加大劳动教育的力度,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方法和组织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来。

二、方法探索

为改善本校劳动教育方式单一、场所少、资源不健全等现象,本校从多个渠道开发各类可用资源,开发各类活动、发掘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1、劳育德育结合,在劳动中形成正确价值观

要想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对劳动教育的看法,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就必须将劳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简单粗暴的劳动活动只会适得其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越来越讨厌劳动。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本校就依托这些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学生,从而达到“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效果。

在春节期间,本校给学生布置了劳动学习任务,学生在家进行节前大扫除,贴春联,做年夜饭,在体验和传承传统民俗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劳动技能。三月是学雷锋月,学生不仅参与了植树,还积极进行社区环境卫生的美化,纷纷立志做一名小小环保卫士。五月六月的母亲节、父亲节,孩子们纷纷为父母献上了自己拿手的好菜,精心制作的贺卡,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五月的劳动节,孩子们或下到田间地头,参与农家的劳作。五月端午节,低年级的学生制作纸龙舟,高年级的学生制作粽子、香包,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技艺。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时,孩子们会沉浸在包粽子和做月饼的新奇和自豪中。九九重阳节前,本校会组织孩子们去福利院或社区,给孤寡老人带去温暖,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这样的传统德育与劳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老师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融入劳动当中,学生在劳动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

2、开发劳动基地,在校内实现快乐劳动

由于本校固有的劳动场所只有各教室和由操场划分而来的清洁区,学生的劳动被限制在这样重复机械的卫生清扫中,渐渐丧失了劳动的兴趣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

因此本校在2020年在校园里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劳动实践基地,这片劳动区域主要由中高年段的班级进行管理,划分了班级区域,由各班劳动课老师们带领学生在这片基地里播撒种子,种植农作物。学生了解了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也享受了属于自己收获的喜悦和分享的乐趣。

通过辛勤劳动所收获的农作物学生会格外珍惜,再由老师进行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功,尊重所有的劳动者。

3、依托劳动研学,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模式

除了本校的劳动基地外,学校还致力于与校外的研学基地进行合作,增加学生的劳动场所,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光荣。

在2021年6月21日,本校组织五年级全体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薪火相传·劳动实践”研学活动。在研学基地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红色精神,同时每一个班级都认领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园,并在认领的菜地里立上了认领牌,写上了对植物的成长寄语。通过此次红色研学活动,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肩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同年9月30日,本校与云谷田园烘焙坊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到云谷田园进行国庆蛋糕和饼干的制作。学生通过学习和亲自动手做出了一个个饱含心意的蛋糕,并用制作的饼干拼出来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劳动的乐趣,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献给祖国妈妈的礼物。学生不仅仅提升了劳动技能,还懂得了感恩祖国,学会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这样与校外劳动基地合作的研学活动,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多渠道获取各种知识和生活体验。

三、成效与发展

1、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方式,拓宽了劳动渠道

学生的劳动教育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育、简单的卫生清扫走向了多元化;劳动场地也从教室走向了家庭、社区、校外基地。学生劳动的自主性变强了,对劳动产生了兴趣,在校外也更加自信、更愿意参与各类劳动活动了。

2、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从理论走入实践后,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懂得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同时因为自己品尝到了劳动的辛苦也懂得了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学会了尊重每一个劳动者。

3、发展方向

由于劳动教育在本校才刚起步不久,研究时间太短,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及评价体系,所以仍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借鉴新的科学理念,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今后本校的劳动教育的探究方向将继续依托传统节日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同时不断开发校内外新的劳动基地,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劳动方式。

--> 2021-11-30 ——以凯里市第四小学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74351.html 1 如何提高新时代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