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30日

“四读七问”导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施秉县马号镇中心小学 龙昌金

实施课题《民族地区小学中高段“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半年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看到很多老师习惯于让学生通读课文一遍,然后用PPT课件按教学步骤一张一张地翻页展示教学内容,课件播放完了课堂也就结束了,这样的课堂“风平浪静”。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四读七问”导学法引导贯穿课堂教学过程,既能达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又能渗透德育、丰富课堂,老师不仅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打破了“上课跟着课件走”的局面,课堂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何谓“四读七问”导学法

“四读”即:大声朗读、快速通读、静心默读、拓展阅读;“七问”即:一问课题、二问字词、三问句段、四问脉络、五问重点、六问难点、七问积累。“四读”是“七问”的前提,“七问”是“四读”结果的信息反馈,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自成一体。

二、如何有效运用“四读七问”导学法

1、大声朗读问课题问字词。第一次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前,笔者惯用PPT展示课题,搭配相应的插图择机出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大声齐读课题两遍,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思考课题含义,揣摩课题与课文的关系。如果文中有插图则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其他同学补充或修改意见,这样既达到理解课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初步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教师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阅读中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学生大声阅读后,老师可通过“一对一互动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即学生上台板书不认识的字或词,让认识该字词的学生来教,教得正确的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反之老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对于课本中的生字新词尤其是难写易错的字词,老师要用PPT展示字、词进行重点教学,加强对新知识的认读和巩固。

2、快速通读问句段问脉络。第二次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老师根据文章篇幅情况限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培养学生守时、快速且高效的习惯。学生读完要及时反馈重要信息:课文有几个段落;哪句话是重点句,在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哪句话主要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写作目的是什么;哪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特点;哪句话你喜欢,课后把它摘抄到你的好词好句本上,方便习作时运用它。这些教学活动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获得更准确的答案,不妥之处集体共同更正,共同学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3、静心默读问重点问难点。第三次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静心默读。两读课文后,如果再要求学生阅读全文,那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厌倦和反感。此时,老师只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对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静心默读。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二自然段中第一句话用了什么句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在第三自然段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语句中,“春风”和“梨花”分别代表什么?学生质疑默读后,小组交流并反馈信息,老师提示、补充或集体订正。通过静心默读,培养学生静心思考重点问题,遇到难题及时与同学交流的好习惯。

4、拓展阅读问积累。第四次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本课文相关的资料。再如上文列举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提到了“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老师要用PPT展示相关知识点或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引导学生集体阅读,鼓励学生搜集、摘抄并积累经典句段,这不仅加强了阅读训练、巩固了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无定法,但需有法。”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运用“四读七问”导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地实现“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为中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2021-11-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74352.html 1 “四读七问”导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