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1月30日

小广记忆

○ 通讯员 莫章海

或许因为1993年到小广造林的缘故,曾几次想到小广看一看,但都没有成行。2021年秋天,我邀约几个退了休的影友去小广拍摄侗寨风光,由于从满天星到小广的路不好,一行人到小广时已是傍晚。我们到寨中间找到一家农家住下。村里领导闻讯赶来,并邀请当年“三八”林场的潘海涛一起来和我们共进晚餐。现在的潘支书是老村干了(1993年时是团结村村主任),知道我喜欢听侗歌,特意邀请了几个年轻妇女来为我们唱歌。因为我们都没喝酒,礼节性地表示后就进入正题了。几个穿着特制侗族服饰的妇女唱着小广的敬酒歌敬酒,然后一首接一首,侗歌娓娓道来。小广侗歌轻声慢吟,温婉动人。我是侗族,不会侗语,更听不懂侗歌,但喜欢感受这种氛围。通过潘海涛的翻译得知其中一首的内容是:“三十年来没见面,今天得遇你来游,当年造林多辛苦,感谢领导带好头,今日家乡变了样,希望你们多来游。”

回忆当年造林固然有很多故事。1992年剑河县因造林任务没有完成,被省委省政府亮黄牌警告,并在《贵州日报》头版头条登了一大版,县四大班子感到压力不小。1993年换届,根据县政府分工,叫我分管林业工作。为了扭转剑河造林的被动局面,在深入了解和查找影响造林工作的深层次原因后, 及时出台了解决剑河造林的相关政策性措施,同时动员全县机关单位包村督促造林,每人完成五亩任务。那个冬天,剑河乡村到处都有机关干部,可谓全民皆兵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林运动在剑河兴起,创造了历史纪录,摘掉了黄牌,获得了全省造林先进县称号。

剑河县政府办、县妇联等负责小广团结、前锋、光芒三个村的造林工作。我们机关干部带上粮食、蔬菜以及生活用品来到小广和小广的村民在山上炼山、整土。仅仅几天,我们就把旗帜插在小广的东、西两面坡造林的山头上,极大激励了小广村民造林的积极性。男女老少集中在东麻、虽方两面坡上,到处都是造林的人,山坡上烟雾腾腾,人声鼎沸,走在其间,只听锄头落地的声音此起彼伏。收工了,村民把挖出的小树兜作为一天的劳动果实,挑回家作柴火用。年轻妇女见到机关的小伙子有意无意挑逗:“你们干部好玩喽,甩手甩脚的。”有的干脆提出:“干部,麻烦你帮挑一肩嘛,晚上我请你们喝酒!”人家开口了,我们的小伙子们断然不会谢绝的。一路有说有笑,时不时冒出一首山歌来,虽然我们听不懂,但悠扬的歌声在山谷回荡,令人心旷神怡,欣赏这种美轮美奂的歌声,感觉回家的路都短了,一天的疲劳荡然无存。

连续几天的造林,我们和小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要离开的那天晚上,前锋村村支书文孟梅,她又是“三八”林场的场长,邀请我和办公室的同志到她家做客吃饭。酒过三巡,文孟梅和她们“三八”林场 的场员潘海涛,一起唱敬酒歌,如果客人推杯,主人又唱,一首、两首、三首直到你喝为止。还有一位老师,有时他们男女混合唱,美妙动人的歌声伴着醇香的米酒让我们不得不醉。招架不住的,即便你跑到外面躲,也会被拉回来。为了让自己少喝,我们趁酒兴开始编歌,硬着头皮也唱起来,“小溪流水清又清,小广人民真齐心,男女老少齐上阵,万亩荒山变成林。”听到我们唱歌,她们高兴极了。她俩的歌声很美,时而自唱,时而由那位老师现编现唱,并作翻译。我记得其中一首侗歌的内容大概是:“领导下乡来造林,一心一意为人民,没有什么来感谢,一杯米酒表心情。”后来我们不再喝酒,既然开了戒就不止一首,你来我往,你唱一首,我还一首,只管编歌唱歌,一直到晚上十二点过,有生就此一次,至今都难以忘却。而且在几天的造林中,了解了很多关于小广的故事和文化。

相隔二十八年,这次到小广得知好多老朋友不在了,表示惋惜。如知名的侗族文化传承人王元江老人,还有原前锋村村支书、“三八”林场场长文孟梅也在前两年去世了。他(她)们都是为小广的发展作过积极贡献的人。

小广(侗语是指最大的寨子之意)是一个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侗寨,近800户人家,3900多人。背靠清水江,坐落在一个山冲小坝的北端。一条小溪从寨中流过。一座风雨桥横架溪上,通往环龙庵。清一色的侗家青瓦杆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一般都是三间两厦两层楼,第一层用来关家畜家禽,檐下用于放柴火。进寨子会发现,每家房前屋后都立放有整整齐齐的柴火,这是小广姑娘们勤劳的表现。第二层是人居住的地方。小广的堂屋是别致的,分里外两层,里层除了神龛外,就是供客人来摆饭吃的地方。外层连走廊的进深约两米,其上方直达顶楼,有3、4米高,是为方便吹芦笙设计的。有客人来吃完饭后,就在堂屋外层吹芦笙、跳舞,芦笙吹完后就挂在堂屋的枋头上,代表着一种待客文化。

小广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古老、朴实中包含着几分神奇,令人向往而又难以探究。

小广的行歌坐月(俗称玩马郎),恋爱自由而浪漫。行歌坐月方式多样,天气好时在野外,即便三五成群,也不需顾忌和回避,这是年轻人拥有的自由世界。哪怕是在姑娘家的堂屋,男女双方同样可以自由说唱。在小广,每家都有又长又宽的板凳,在堂屋供小伙子们来玩时男女双方坐的,当地人把它称为“情人凳”。如果天气寒冷,也可以在姑娘闺房坐,还有特制的火桶烤火。小伙子和姑娘通过行歌坐月,彼此对歌,谈情说爱,情投意合,条件成熟时则请媒订亲,然后按寨子的规矩,举行集体婚礼。

小广的集体婚俗是约定成俗的,是传统的,在民间也是很少见的。相传很早以前,小广只有王、文、潘、杨、龚五姓,男女不准结亲,但到外村由于交通闭塞路程远,相亲不易,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告元包和海元岁两位寨老邀众议款:只要不是近亲,同寨适龄男女可以通婚,解决了同寨不通婚的难题。因小广寨子大,人口多,为不耽误生产,又少浪费钱粮,同时倡议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为婚嫁之日。从此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小广集体婚俗有别于那些集中举行集体婚礼仪式。小广的集体婚俗是无论当年有多少对新人结婚,一年统一在一天,但分别由各家自办。然而,这里的习俗和规矩也与其他地方大不一样,特别是新娘进家拜堂除规定的两人外,其他人不能观看,连新郎都没有一起拜堂,并且当天新郎新娘不同房。这些习俗就像披着面纱的新娘一样,具有欲见不能的神秘感。

小广侗戏,也是保持得较好的汉侗融合传统文化。小广这里的侗戏最初从湖南流传过来,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一位湖南艺人来到小广、圭仁、孟恩等地,教当地侗族人学唱戏,渐渐被当地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并在今后的表演中夹杂着侗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侗戏”,而小广一直保持对侗戏的传承。演出的主要内容有《穆桂英》《三国演义》《罗通扫北》《空城计》《失街亭》《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等等。

小广侗家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鼓藏节、采桑节、采葛节、吃瓜节、吃梨节、吃细鱼节、尝新节以及九月九观音诞辰节等。比较流行的环龙庵庙会,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要赶庙会。 每到这天,当地群众都要在小广村环龙庵自发举行祭拜活动,这已成为小广村的民间传统习俗。来自三穗、锦屏、天柱、黎平等周边县的香客络绎不绝,他们在环龙庵点上香烛、虔诚祈拜、燃放鞭炮,十分热闹。

小广是多彩的,也是神秘的。我喜欢记忆中的小广,但现实不可能把小广的记忆全部留下,现在的小广是发展中的小广。这次在小广看到一栋栋小砖房取代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杆栏式吊脚楼木房,而这些小砖房没有吸纳吊脚楼木房的民族元素和符号,难免有些遗憾。在和小广村干交流中了解到小广的芦笙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没有吹了,小广会吹芦笙的人不多了。他们的侗歌、侗戏,依然保持得很好,侗家织布技术也还在传承。集体婚俗在一些环节上虽有一些变化,但依然存在。民族节日还在,但由于外出务工人多,有一些淡化了,从这次我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在慢慢离我们远去。我试图与村干探讨小广民族文化未来的走向,有形的物质文化传承难,无形文化又如何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人们现实生活需求存在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意识和能力没有跟上,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在短短的几年中付之东流,这种损失是沉重的,是无法估价的。然而,我们还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无形文化(软文化)的流失。能不能千方百计保存这种文化彰显我们的民族形象?从村干部的语气中,我还是看到了希望。他们说要把小广的侗歌、侗戏、集体婚俗和节日传承下去,还要把小广的侗族芦笙和侗族芦笙舞恢复起来。我衷心祝愿小广的民族文化能给这里的人民带来福音!

短暂的小广之行,拾掇过去的记忆,还想收获更多的美丽。为了拍摄金秋小广全貌,我们几个影友一大早出发,寻找最佳位置。天刚蒙蒙亮,小广村寨的屋顶上冒出了炊烟,与溪流方向山谷里的晨雾慢慢融为一体,缓缓流动。小广村寨显得朦朦胧胧,村寨依山而居,能看见北面一部分梯田,南面有大片稻田虽然有些平坦,但也依山形呈梯状,谷子已近成熟,远远望去,金色一片。一条公路从村寨穿出,绕过田坝边,弯弯曲曲由北向南往山顶延伸,通往九龙寨方向。晨曦初照,让有点浑暗而缥缈的烟雾清亮了起来。虽然已近深秋,两边山上的林木依然郁郁葱葱,彰显小广侗寨的绿色之美。

--> 2021-11-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74361.html 1 小广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