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三中学 舒园莲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教读《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本文主要手法是讽刺,一是讽刺像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像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
一、故事情节分析
1、第一部分:“中举”前(略写),穷困潦倒,难以生存。具体写了三件事:
①进学归来。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科举制度是那时的读书人脱贫致富的唯一追求。范进就是一个典型,尽管家徒四壁,他也不愿意做别的营生来解决一家的温饱。他一心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50多岁好不容易进了学,中了个秀才,秀才除了只是他往上爬的一块垫脚石外,不能给他带来其他好处。
②借钱赶考。要想改变穷困潦倒的地位,只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一官半职,才会带来荣华富贵。当范进去找他岳父借钱参加乡试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连带骂他“那老不死的老娘”。真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他这样对待范进也不奇怪,因为范进参加了无数次考试才中了个秀才。因此,他认为,范进要中举人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借钱给他是“去丢在水里”。这里为后文中举进行蓄势,作铺垫,范进还是决心去参加乡试。
③乡试归来。文中没有写范进参加乡试的过程,就直接写他乡试归来的情景“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其老母“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要是这次再不中,真不知道这一家子如何生存下去。这里是继续为下文蓄势,作铺垫。
2、第二部分:“中举”后(详写),荣华富贵,滚滚而来。具体写了五件事:
①喜事临门(详写)。“黄天不负苦心人”,范进终于中了举人。这真是出乎意料!当邻居告诉他这个喜讯时,他不敢相信,以为是哄他玩的。当听说范进中举了,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对范进是口称“贤婿老爷”。他见范进“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那种卑躬屈膝的样子多么可笑!到了家门,他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那种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架势,简直是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②喜极而疯(细致描写)。当范进看到喜报时,确定是真的中了举人,这怎能不叫他欣喜若狂?于是,他疯了。文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发疯的情景,又可怜,又可笑。作者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他54岁终于考中举人喜极而疯的丑态:“噫!好了!我中了!”六个字,真是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力量。范进真是可怜又可悲。
③众乡邻恭贺。在范进中举前,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街坊邻居中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露面,范进的门庭冷落到了极点。然而中举的喜报一到,这群街坊邻居便一齐蜂拥而出﹐走向前台来看热闹﹑贺喜﹑劝慰伤心哭泣的老太太,还主动拿出鸡﹑蛋﹑酒、米来款待报子,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找回来替他穿上。抢救发疯的举人老爷﹐那“众乡邻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这谄媚奉承,殷勤之态令人作呕。
④胡屠户治疯。在众多的人物中,写得最生动活脱的莫过于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这是作者着力鞭挞的一个人物。作品将他自己前后截然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恶俗不堪、令人作呕的势利小人的形象。当范进刚进学时,丈人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他口口声声骂范进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并教导范进今后要立起个“体统”来。过后,范进向他借乡试盘费﹐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那高傲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范进中举后则一跃龙门,身价倍高。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慷慨送来几斤肉,几千钱当作贺礼,并当众称赞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是天上的星宿”。甚至还一路上低头替女婿把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说尽了奉承讨好的甜言蜜语﹐前后对比,照出了市侩的嘴脸,作者的刻画,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入木三分了。
⑤张乡绅攀谈。张乡绅是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从出场到退场作者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他只是一个小配角,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没有接到任何邀请, 主动来到范进的家里,主动与范进攀谈。先是以“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样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歉意。接着便使出浑身解数与范进套近乎、拉关系。张乡绅对范进是恩惠有加,先是以五十两纹银作贺礼赠予范进,然后是献上“三进三间”的宽敞房屋。目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张乡绅的所作所为,可谓用心良苦。作者轻轻的几笔勾勒,张乡绅丑陋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便可见一斑。
二、课文的讽刺手法分析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在作品中,作者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显露原形。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2、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讽刺
塑造人物形象,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在科举制度毒害下,人性扭曲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可悲可叹可怜。例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巴掌后才清醒过来的精彩片段,写道:“(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作者就此并没有止笔,而是再次用夸张的讽刺手法描绘了一幅更精彩的场面:“(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但却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经历了贫困、屈辱的漫长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功名利禄接踵而至,又怎能不因惊喜交集而发疯呢!作者在此有意鞭挞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3、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有讽刺性
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细节的生动真实、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魅力。再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范进中举,不由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而他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就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也正是由于这种高妙的讽刺艺术,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并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