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胜天 石涛
初冬,虽然是香菇生产的淡季,但每天上午,黄平县平菇粮就业扶贫车间香菇基地负责人徐传都要配送新鲜的香菇去县城,下午再马不停蹄地回到基地,安排香菇发送到凯里、贵阳等市场,只不过量少了很多。
日前,跟着香菇飘溢的淡淡清香,我们寻到位于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的平菇粮就业扶贫车间,门口一个淳朴的人不停地接打电话,香菇保鲜库前空地上,十几名妇女忙碌地分拣香菇,我们打听谁是老板,她们笑而答道:“门口打电话的就是老板。”我们转身过去,人却不见了,找了一圈,只见他在厨房就着一碟咸鱼吃中饭——这就是徐传,其貌不扬,与农民没有两样,他说刚送香菇到县城,催发香菇的电话不断,还来不及吃中午饭。
徐传,福建省福州人,16岁跟着家人学习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先后到过江西、湖南和贵州的黎平、从江、锦屏等地创业,最后在黄平旧州镇落地生根。
“黄平的营商环境好,平菇粮就业扶贫车间建好了大棚,我们只管租赁使用,水电路、土地流转都不用管,劳动力有村党支部、村委会帮助,在这里种植香菇很省事。”徐传如是说。
好的营商环境,让徐传根植黄平。“我也成黄平县寨勇村人啦。”徐传爽朗地说,“刚来贵州时我一点辣子都不能吃,现在我吃饭离不开辣子了,也喜欢这里的苗家米酒,更喜欢这里苗族耿直的性格。”香菇基地一天10多人在务工,大多数是当地勤劳的苗族妇女。
简单刨了碗米饭,徐传带我们到清澈小溪旁的香菇种植基地,50多个大棚连成一片,甚是壮观。湿润的棚内,暗淡的光照中,朵朵茁壮成长的香菇,点缀整齐的土垄,显得生机十足。“早晨热闹得很,十几个村民沿垄采菇,说说笑笑像赶集。”徐传说,香菇要趁早送到市场,方便经销商赶上采购早市,村民不得不早一点。
走在香菇大棚间,徐传告诉我们,旧州的积温高,水源丰富,气候湿润,适宜香菇生产,质量好产量高。近几年,恰逢贵州交通建设突飞猛进,高速路、县乡路、村组路、产业路四通八达,给香菇生产、销售带来了便利,减少了成本。“除贵州市场外,我们的香菇旺季会销售到广西、湖南等地。”
“我们的香菇质量好不愁卖!”徐传对自己的香菇十分有信心,黔东南是贵州的重点林区,林业加工企业多,香菇菌棒生产用料木屑足,加上多年的锤炼、技术的进步,又有当地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助力加持,香菇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我现在算是个土专家啦。”徐传笑着手指大棚介绍,“每个大棚8分地,种植香菇6000棒,每棒产菇0.8公斤,1 公斤发价9元以上。”徐传目前有50个水电路设施齐全的大棚,年产香菇25万公斤,每棚收入至少4.5万元。“我们种植的香菇鲜嫩清爽,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
徐传的香菇生产,都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帮助组织的村民前来务工,一年能解决当地村民家门口务工就业5000多人次,很多村民有了增收的渠道——这是值得徐传欣慰的地方,除了租赁费外,扶贫车间香菇基地带动农民年增收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