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05日

描绘幸福底色 妆成锦绣山河

—— 二○一八年以来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绿色,是锦绣黔东南的底色。

这里蓝天白云为顶,碧水青草为床,浩浩荡荡的千顷林海苍翠茂密,都柳江水翠绿欲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后,是黔东南写好绿色文章、擘画生态文明建设的锦绣答卷。

2018年以来,我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

聚力——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拓展深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定力、找准方向、校准靶标,也为黔东南新发展阶段做好生态环境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我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州委州政府持续增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真改实改。2018年以来,州委常委会会议及专题会议研究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55次,州政府常务会议及专题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39次。

——切实凝聚工作合力。成立了以州委书记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州长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始终保持高位运行、高效运转。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作用,2018年以来,州人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制监督7次,州政协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调研、视察、协商17次,提案57件。

——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出台《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等文件,制定《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考核约束机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以严肃执纪问责倒逼工作落实。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州共问责干部352人次。

添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这个城市很适合养老,住下来就不想走了,树越来越多,景越来越美,到处绿油油的,坐在这里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整天都像生活在公园里一样。”坐在凯里市大十字绿化带凳子上享受冬日阳光的吴老先生,对州府凯里的环境赞叹不已。

如今,谈到凯里的城市环境,不少市民都竖起大拇指。吴老先生从外地搬来凯里已经8年之久。他说,从没打算过要离开这座绿色的城市。

凯里市精心打造生态绿色之城,是我州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8年以来,全州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32项,形成各类制度11个,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底蕴持续厚植。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步伐也愈发坚定。

2018年以来,全州实施绿色经济工程包、大生态工程项目累计81个,总投资382.17亿元,完成投资100.82亿元;实施“千企改造”工程项目465个,完成投资168.42亿元;实施林下特色种植、养殖、林产品深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工程”,目前累计完成利用森林面积达670万亩,国储林项目实施面积达21.46万亩。培育壮大“苗侗山珍”品牌,加快凯里酸汤、雷山银球茶、油茶、食用菌、蓝莓等生态农产品研发。

生态文明建设红利不断释放。

我州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设公益林1353万亩,全州生态护林员38208人;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试点占全省份额70.44%,惠及7个县373个村7102户贫困户。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19个,州级生态乡镇44个、生态村337个,全国生态文化村9个,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减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宁可经济负增长,也要关停‘三高’企业!”这是台江县委主要负责人11月18日在台江县举行的铅蓄电池资源循环利用一体化综合项目签约仪式上的表态,为保护生态环境,今年台江县已关停5家再生铅污染企业。

过去,台江的空气质量一度饱受诟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直接影响。“关停5家再生铅污染企业,压力实在太大了。”当然,5家企业并没有一关了之,而是打算在此基础上建成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真正实现铅蓄电池生产与回收循环利用,也充分体现黔东南为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绿色家底”的决心。

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018年以来,我州完成蓝天保卫战262项、碧水保卫战102项、净土保卫战23项、固废治理14项和105个行政村综合整治目标任务。

数据知道成效。

“十三五”期末,我州单位GDP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9.33%,污染物排放削减总量完成目标要求。2020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7%,6个县进入全省排名前10位。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纳入国家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断面考核排名已由2019年的第10位提升到2021年前10月的第4位。

与此同时,我州狠抓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涉及我州39个问题、289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36个、287件,完成率分别达到92.31%、99.31%。

为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我州累计建成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31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2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37个、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4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空气、辐射自动监测基础网络。实行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网格化监管机制,保持从严监管态势。2018年以来,全州共实施行政处罚593件,罚款金额5440万元。同时从严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行动,查办查处涉渔违法违规案件200余起。

在机制更加健全、监管更加有力、保护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近年来保持全省第1位,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可控。

描绘幸福底色,妆成锦绣山河。

如今,绿色已成为我州发展的“主色调”,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苗侗儿女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带来红利愈加提升,全州上下正以更加饱满的激情书写更高质量的绿色答卷。

--> 2021-12-05 —— 二○一八年以来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174712.html 1 描绘幸福底色 妆成锦绣山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