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新州镇第一小学 简廷梅
小学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思考、挖掘,我们就能找到学科在教学中的渗透点,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育契机,有意识、有计划而又适度地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制理念的教育,那么,就能在学生心中从小种下社会主义法制文明的种子,孩子们一定能成长为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少年。我们应该始终持着这样的信念:短短几分钟的渗透,将会让法制之花在孩子心中馨香四溢,开出孩子们的璀璨人生。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知识,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课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知识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在文本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备课,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学了相关理论后,笔者开始在教学中抓住本人认为合适的每一个渗透点渗透法制知识。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了“看瓜刺猹”的一部分后,让学生体会到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智,笔者话锋一转问学生:“假如今天你们家的瓜地里也来了獾猪、刺猬、猹等动物,你们能那么勇敢吗?”学生觉得闰土是勇敢的孩子,都想学习闰土的勇敢,都回答:“能!”可笔者却对他们说:“不能!”并告诉了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法》里的相关条例,只用了短短的两分钟,孩子们顿时明白了,原来国家还有这样的法律,我们是不能去捕杀野生动物的,伤害野生动物是违法的。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样做,对学生进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这几分钟的教学,笔者想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孩子遇到这些宝贵的野生动物时,他们一定会懂得保护它们而不至于去违法。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知识,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笔者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去年本校一小孩在穿马路时飞奔被撞成重伤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慨,老师此时应因势利导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面对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收取学生“保护费”的事情,孩子们个个义愤填膺,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孩子们便会明白,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制止不了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其父母,采取措施严加管教。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知识,形成学生的法制道德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以周会、班队会为依托,积极开展 “保护我们的朋友”“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是文明小卫士”等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让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对学生进行一次次的法制教育的洗礼。此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讲故事”等活动。例如举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严重危害;开展“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学生收集了大量材料,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了诚实守信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讲故事比赛中,一个《小红帽的故事》,机警的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的小红帽勇敢的形象,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教师要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首先向传统的、旧的思想和观念提出严峻的挑战。教育要真正纳入法制轨道,也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树立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对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法律理论应做重点理解和掌握,应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将复杂的法制知识进行简单化的整理,以便于高效地传授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