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村里有了家庭服务中心就更方便实用了,灶台、桌子、碗筷,样样齐全。主要是有这个大院坝,办喜事的时候好摆酒席,大家还可以来这里吹芦笙、锻炼身体……”近日,在从江县下江镇祥心村的家庭服务中心大院,村民们正议论着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
祥心村山高坡陡,之前村民们遇到办红白喜事,只能根据各家的条件,把酒席摆在房前屋后,有时甚至沿着通组路席地而坐,饭菜就摆在路面上,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可如今村里成立家庭服务中心,有了干净的大灶台、整洁的餐桌和餐具……两三百平方米的院坝既可以摆酒席,又成群众茶余饭后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最佳场地。
满月酒、乔迁酒、生日酒、升学酒……各种名目“歪歪酒”让群众谈“酒”色变,更有村民“因酒致贫”。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州曾有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不仅造成铺张浪费,还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这一现象,我州多措并举消除了名目繁多的“歪歪酒”,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从2017年开始,为改变农村陋习,凯里、天柱、剑河、黎平、锦屏、黄平等县(市)着手创建家庭服务中心试点,每个试点投入20余万元不等,配备桌椅板凳、消毒柜、冰柜、饮水机、碗筷、留样柜等硬件设备,明确承办宴席的种类、标准、规模、申报流程。按规定,家庭服务中心只承办婚丧嫁娶宴席,限定每场酒席规模为20桌以下、每桌菜成本不超过300元。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酒席办理从简了,菜品数量从几十个到十几个的转变;喜事鞭炮少放了,腰鼓队奏乐声取而代之。群众舒心了,乡风文明更新了。
在锦屏县平秋镇,移风易俗改革走出坚实第一步的便是过去不良社会风气突出的石引村。当时,村“两委”为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全村每年办满月酒和周岁酒最少十几个,一次花费2万元,一年要花费掉50余万元,严重增加村民经济负担。
为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创建新风气,石引村“两委”决定靠基层党组织引领好群众,靠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多做宣传。村文书、支部委员刘光环家里老人离世,他主动带头张贴告示,号召亲属不燃放鞭炮、不送花圈等。从此以后,每当村民要办酒席,村委会就提前上门送上温馨提示,提醒村民办理酒席一切从简,石引村移风易俗走在全县前列,树立了文明新风,保持了良好社会风气。
今年,为加快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风,我州制定印发《黔东南州关于开展“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滥办酒席、低俗婚闹、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赌博等突出问题,我州开展专项整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提升农民群众思想素质,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雷山县巧打文明风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发展提升三套“组合拳”,不断助力乡村振兴。该县把农村文化工作当作乡村振兴“铸魂”工程来抓,印发《雷山县关于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针对大操大办等六方面进行系统排查和专项整治,推进全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建设。
与此同时,我州坚持从正面宣传教育入手,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格局,让移风易俗蔚然成风。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通过不同平台刊发移风易俗倡议书、广告和先进经验做法。线下利用辖区户外广告牌、宣传栏、LED电子显示屏、悬挂横幅等方式刊播移风易俗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各县市积极开展“移风易俗”道德讲堂专题活动及文明丧葬、文明祭扫宣传等,让文明之风在全社会成为时尚。
民风民俗树新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乡邻和谐、环境优美……如今,移风易俗带来的新风尚,不断助推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成为一股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宜居的锦绣黔东南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