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11日

坐在翘街看流云

□ 姚吉宏

天气晴好,高远而湛蓝的天空,白云舒卷自如。

深秋的午后,我在古城翘街的红军广场边上闲坐,听“荷塘琴苑”里传出的悠扬琴声,仰观天空中洁白的流云,任思绪追逐着那点点滴滴的陈年往事。

1984年9月20日,黎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一纸通知,将不到二十岁的我,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招至《黎平县民族志》编写组,从事资料搜集工作。从此,我在黎平城里工作、生活三十余年,无数次从翘街走过。因工作,陪同访客到翘街瞻仰黎平会议会址,亦不计其数,但总是步履匆匆。难得今日有暇,在此坐看流云,想着翘街的前世今生。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时光深处的鼓角争鸣,看到了翘街几百年变幻的历史风云……

黎平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几百年来一直是历代的府、县驻地。翘街位于黎平城东面,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一公里。因地势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又称“扁担街”。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正是昔日荆楚与徽晋客商繁华熙攘的注脚。

1934年,历史又一次垂青这个边陲古郡。是年12月14日早晨,距黎平城不算太远的羊角岩大坡头方向,响起阵阵枪炮声。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击溃黔军周芳仁旅第7团,准备进驻黎平城。黎平城内民众奔走相告:红军来了,大家去迎接红军。开火炮店的宁老四把店里的火炮搬出来,让每人拿上几串到东门外去迎红军。红军进入黎平城,群众积极为红军舂米簸米,红军自长征以来第一次吃上了饱饭。据开国上将王平的儿子范晓光说,父亲生前经常念到贵州黎平,说当时他们团的几千斤大米都是当地的老百姓连夜用石臼舂出来的。12月15日,周恩来随部队进驻黎平,认为黎平是召开政治局会议的理想地方。12月18日夜,翘街胡荣顺商铺里灯火通明,不时响起激烈的争论。这是中共中央在此召开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这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战略转兵,中央红军开始从被动转向主动,迎来了胜利的曙光。2013年8月22日,我陪同梁衡先生等人瞻仰黎平会议会址,梁先生即席赋诗:翘街翘首盼红军,黎平会议尘埃定;天降一条翘扁担,挑起长征后半程。

为了守护红色记忆,让红军精神在黎平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黎平民间一些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红军入黔第一镇洪州是我的家乡,在那里,年逾八旬的侗族老人杨兰魅祖孙三代,70多年守护一座埋有14名无名烈士的红军坟。1934年12月,红军长征途经洪州时,杨兰魅的父亲正身染疟疾,经红军官兵及时救治,才把他父亲从鬼门关拉回来,杨兰魅的父亲万分感激红军。在洪州先后有14名红军战士牺牲,杨兰魅的父亲带领村民悄悄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黎平刚解放,杨兰魅和父亲同时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并主动向政府指认红军烈士埋葬地点,守护红军烈士墓。父亲去世后,杨兰魅继承父亲遗志,每天早起做的第一件就是打扫红军烈士墓。1984年,杨兰魅的大儿子从部队退伍回乡,当上了村民兵连长,经常带领民兵到红军烈士亭扫墓,杨兰魅对民兵们说:“守护红军烈士墓是我们民兵的责任。”

在黎平,这样的故事有很多。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从黎平少寨经过,国民党部队为阻拦红军,把河面上的木桥拆毁,少寨村民为迎接红军,拆下自家门板,冒着严寒与红军先头部队在河水里共同架起了一座80多米长的木桥,后人称之为“红军桥”。前不久,我在少寨采访年已七旬的吴锡焰老人时,他说:“我17岁就参与救护红军桥了。只要下大雨,寨上的人都不打瞌睡,就安排人去桥头守,水涨就收桥,水退就马上重新架桥。”80多年间,少寨群众每年平均都要组织200来个劳动力对红军桥进行救护维修。他对我说: “这桥是红军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它。”

几十年来,红军精神一直涵养着黎平人民的精气神,为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欣欣向荣的新黎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黎平县就成立“民兵绿化团”,下设民兵营、连,成建制组织实施以“绿化红军长征路”为主题的大型绿化工程,使荒山野岭都披上了绿装。黎平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修水库、开公路、建茶场等等,都是以民兵营、连成建制地进行实施。几十年过去,黎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4年,我来到黎平城时,城内唯一的主街道平街两旁还有很多低矮的木房。城内街道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如今五开大道、清泉大道、黎阳大道、曙光大道、富民南路、五贵路等主干道建成,城内骨架路网成型。城区高楼林立,到处是环境优美的商住小区城区,户户住在几居室的大房子里,舒适而温馨。

前几年出差贵阳,要坐两天的车才到,现在乘高铁,只要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多条高速建成通车,打通了黎平北上成渝经济圈、南下珠三角、环北部湾经济区等的快速通道,为黎平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0年3月,黎平县正式退出贫困序列。黎平这块古老红色的土地焕发了青春,孕育着新的希望。

在黎平城里安身立命三十余年,黎平的红色故事温暖了我半生的浮心,让我感受着生命的激情。我位于清泉大道的居所,距南泉山文化广场仅几百米,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满是跳健身舞的人群和游乐的孩童,看着这一派和谐盛世的景象,我由衷地祝福生命,祝福黎平。

--> 2021-12-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75217.html 1 坐在翘街看流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