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平
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书画和文学创作的甘典江,其散文集《米的恩典》终于出版了。所收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微言大义,堪称精品美文。在这个集子中,我读出了小篇幅中的大情怀。
翻开集子,首篇《米的恩典》,刊于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后被多家刊物转载,被多家高考复习资料作为现代文阅读文本。我们都说,民以食为天。人民要生存,粮食是头等大事,而米排在粮食的首位。甘典江在这篇文中开头就写道:“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颗字,是‘米’字。”他从一个“米”字伸发开来,以米对人类的恩惠、馈赠,表达了对米的珍惜、敬畏和感恩之情。但他感恩的不仅仅是米,而是要感恩所有的粮食,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美好的时代。他的这种感恩情怀,似春风暖流,久久地温润在读者的心里。如果人人都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我们的心灵就不会荒芜,社会就不会冷漠,世界就不会薄情。
读甘典江的精短散文,我总能感受到清新浓郁的文化味,给人以美的回味和熏陶。《母亲的中药铺》,原刊于2011年第5期《雨花》杂志。这篇彰显着民族文化风采的散文,被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为现代文阅读文本。他写此文时,正值国内有不少人在否定中医,甚至高喊要废除中医,面对这种声音,他想起了纯朴厚道、深知药理、天天与中药打交道、当赤脚医生的母亲。博大精深的中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和调理,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否定和废除?面对一些人的文化不自信,为捍卫中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营,他怀着对中医的敬重和热爱写下了此文,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钟爱中医的观点:“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和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他以此话对那些要废除中医的人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他在文末写道:“而对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无奈的愁啼悲苦。”在人生的风雨中,是母亲的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所有伤害,这是情感的升华,主题的深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被读者称为神来之笔。
《遍地蒿草》,作者从蒿草的药用功能入手,写屠呦呦从我国古代医学中得到启示,研究创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在全世界治愈了数百万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解决了人类被顽疾摧残的困扰。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被评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她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正如颁奖词说的:“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自古以来,被誉为国粹的中医,就是这么神奇。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一些医生采用了中医疗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了不少的病毒患者,可谓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从以上篇章,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梭罗在《悲悯情怀》中说过,世间最人性的光辉,就是自然地将人类拥有的悲悯情怀释放在需要帮助的人或动物身上,这是人性至高的光辉情节。具有怜悯情愫和博大胸怀的甘典江,哪怕是一棵草、一根藤、一条昆虫、一只鸟,他都对它们充满了怜悯之情,它们都有鲜活的生命,有不可任意践踏的生命尊严,更何况人?《只有鸟声才能唤我沉睡的灵魂》《致敬野草》《紫云英的葬礼》等篇,便是抒写了他对生灵的关注和悲悯,对灵魂的洞察和拷问,对人性的透视和反思。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悲悯情怀,他内心一定是冷酷的,对天下苍生的苦难更不会去关注、去同情、去声援。而甘典江的散文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源于他怀有一颗悲悯之心,用善良的目光去关注人生的苦难,书写生命的状态,为生命的尊严而发声,折射出一种博大的爱,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温暖着读者的心。
此集子,与书画情怀相关的篇章,有十余篇,占的篇幅多,从汉唐到宋明清,再到近代和当代,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无涯艺海,任他畅游。在他的笔下,古今书法家,一个个登台亮相,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唐代的虞世南、张旭、柳公权、怀素、颜真卿、杜牧、杨凝式,宋代的黄山谷、苏轼、米芾,明代的唐寅、徐渭、董其昌,清代的八大山人,近代的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黄胄。他们的作品,是我国灿烂的书画文化和价值连城的瑰宝。而最受甘典江推崇,临摹得最多、最用心的是王羲之、杨凝式、黄山谷、唐寅、八大山人的作品。《我为草狂》《风流三帖》《我和“韭花”有个约会》《水墨五绝》等篇章,作者穿越时空,承笔墨精髓,抒书画情怀,为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大加赞赏。艺海无止境。这些年来,甘典江全身心地投入在书画的临摹和创作中,在艺海中放逐心灵,陶冶性情,功力一天天地长进,成果颇丰喜人。现在我们观赏他的书画,灵动的线条,流溢的神采,还真有魏晋之风、唐宋之气、明清之韵、个人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