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11日

希望父母“自私”一点

○ 李丽霞

常常看到网上流传的中国父母的段子,心中很不是滋味,中国的父母在全世界为儿女操劳是最著名的,这虽彰显了我们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但是看着永远为儿女活着的父母,没有了自己应该有的生活,觉得也有失偏颇,作为子女,我真心希望父母能“自私”一点。

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和许多那个年代的人一样,拿着微薄的工资,精打细算过日子,竭力要把三个子女度担出来,度担是老家话,我常常想,度应该是度化的意思,父母就是我们的佛,担应该是担当的意思,他们是我们的靠山,他们抱着“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的人生信条,总是把吃苦奉献当成自己的天职,无怨无悔地为子女日夜操劳,就像他们看着我长大一样,我也看着他们一天天苍老憔悴,他们的苦乐在我心中经常缠绕起落,唏嘘不已。

在我印象中,我们家的日子就是“将就”过来的,过日子能将就就将就,父母经常说:“凑合凑合还能用,可不敢扔了”,但是孩子的读书他们却很重视,把家里的钱都花在了培养子女上,直到我离家外地求学那一年,我们家才终于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记得我休假回家,本以为新房子宽敞漂亮,谁知一脚踏进门,却大失所望,房子虽说不小,空荡荡的屋子里仿佛只有吊在天花板上的荧光灯是新面孔,陈旧的几件家具蔫头耷脑地躲在角落里,好像也怕见我似的,“这就是你们电话里说的新家?”我没好气地问,“是哩”,父母脸上挂着尴尬的笑容,好像对不起我似的。那时年轻的我哪里知道父母为了盖房子已经花光了全部的积蓄,使尽了所有的力气。

后来我们姐弟三个都成家立业,父母本该松口气了,可他们却还是抱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千方百计为子女着想。我休假回家,本想带父母出去吃顿大餐,可父亲竟然急了:“你才挣几个钱,就这样手大瓢瓢?你看你们大城市房子那么贵,你还啥也没有。”父亲的话像一盆冷水立刻浇灭了我的热情,可是我心里默默地想,“面包总会有的”,可是孝敬父母却会时过境迁,“子欲孝而亲不待”,后来我要给他们钱时,就说“快拿着吧,要不我几下子就花没了”,这一招果然很灵,他们就欣然接受了。

他们总觉得来日方长,可是来日真的方长么?在一个寂寥的深夜,重病的父亲带着他那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走了,带着他对生活火一般的热情走了,想起父亲的一生,我无言以对,只能潸然泪下,继承他的坚强勇敢地生活下去。但是我多么希望母亲能够转变一下观念,多爱自己一点,可她像是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仍然强撑着病痛为子女发挥余热,我不能强扭母亲的想法,但是我又能做什么呢?

作为父母的女儿,我会尽我所能照顾好母亲,我也想奉劝天下的儿女,不要心安理得享受父母的“服务”,也不能一味地“顺着父母”,如果你是真心为他们好,我想就算“不顺”,他们也会理解的。

不论父母年纪有多大,时光流淌的不仅是岁月,也是此生最好的年华,希望天下的父母能“自私”一点,安享晚年,也给子女们孝敬的机会!

--> 2021-12-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75225.html 1 希望父母“自私”一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