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刘富勇)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黎平县坚持开门找问题、敞门听意见、上门办实事,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问题找得精准,民声听得真切,实事办得满意。
“走出门”找问题。全县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走出机关大门,引导领导干部一线下沉、关口前移。结合黎平县“一城三区”目标定位,制定下发《关于扎实开展“察民情访民意”专题调研的通知》,统筹确定调研课题、子课题和分支课题286个。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中,严格落实县委“一线工作法”,坚持“到一线调查研究、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推进工作”,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深入到工厂车间、乡镇(街道)、村(社区)、田间地头和农家院坝等一线开展调研2800余次,通过访群众、访党员、访代表、访贫困,“面对面”“心连心”沟通交流,了解民情、摸清实情,梳理出群众在农村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反映强烈的问题586个,并全部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制定整改措施,限时整改。
“敞开门”听民声。该县坚持敞开大门、敞开心扉、广开言路,积极畅通“线上+线下”意见收集渠道。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新载体,搭建交流平台,建立与人民群众的双向沟通机制,依托微信公众号、政务APP等平台,在村(社区)网格微信群、党员QQ群广泛收集“指尖上的民情民意”。线下通过向党员、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建议表4500余份,在机关党政办公区域和政务服务大厅显目位置设立意见箱,开展“请群众找茬、请群众阅卷”活动,邀请群众“挑刺”,开门“求谏”。同时,紧盯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间节点,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通过组织开展座谈会,畅谈经商创业体会,介绍外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该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截至目前,征求涉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等到各类意见建议2560条。
“送上门”办实事。该县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开在群众的家门口,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要求每名党员、干部每月至少参加1次志愿服务,为身边群众至少办1件实事好事。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入户走访、宣传宣讲等渠道,广泛收集、及时了解群众矛盾诉求,协助化解村社、邻里、家庭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同时,采取党员承诺践诺、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方式,按照“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经常性开展“敲门服务”,通过维修水管、打扫房间、更换电线、帮忙购物购药等便民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家的温暖。截至目前,全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80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6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