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娅琳
冬天的晨雾还未散去,在丹寨县扬武镇八寨坝区的西蓝花种植基地里,已经一派热闹。
只见扬武镇羊排村村民李阿猫手起刀落,一颗完整的西蓝花就被割了下来放在篮子里。在基地里,和李阿猫一起的,还有同村的6位村民。西蓝花只是这块坝区换季轮作的品种之一,其他的季节还将种上黑皮冬瓜、芹菜、四季豆等蔬菜。
这热闹景象只是黔东南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在苗乡侗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幸福安康,一幅幅蒸蒸日上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过去五年,全州“十二大产业”种植养殖规模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充足,品牌效应初具成效,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坝区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各项农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2020年,全州完成农林牧渔业和第一产业总产值427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2元,同比增长8.3%。
截至目前,建成500亩以上样板坝区15个,达标坝59个;规模畜禽养殖场达947个,实力雄厚的有温氏集团、德康集团、光明集团等大型企业入驻黔东南。
——林下经济风生水起。全州依托果园、山林和草地等植被,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其中林下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58.59万亩,林下养鸡、养羊及林中养蜂等养殖利用林下面积28.44万亩。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农业产业体系平台逐步建立。打造了一批极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特色村。大力建设农业园区,省级农业园区发展到了62个,涌现出了凯里云谷田园、三穗颇洞、麻江乌卡坪等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园区;依托农业示范强镇项目率先打造丹寨兴仁、榕江忠诚、剑河岑松、施秉甘溪、从江贯洞等农业产业强镇;各县市聚焦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
——农业经营体系日趋强大。全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过亿)由“十二五”期末的3家发展到现在9家。省级、州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11家、456家,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47家、7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098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4975家。
过去五年,我州围绕推进产业革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购机补贴普惠政策,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科技项目试验示范,进一步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五年来,全州共争取现代山地高效农机化项目31个,争取资金1035万元。争取中央、省购机补贴资金共3766.613万元,使用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3727.084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 41378台,有39019 户农户 、74个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受益。目前,全州农作物机耕面积455.72万亩,机播面积34.02万亩,完成机收面积166.77万亩。培训机手、修理工人数5.1646万人,检修农机具数量12.1441万台,投入农机具数量19.5318万台,农机保有量82万台(套),全州农机总动力30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47.5%,农机生产作业进度保持稳定发展。
同时,我州还研究制定了《黔东南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全州水稻品种集中展示暨“看禾选种”活动水稻新品种164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我州共调查收集到570份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其中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207份,蔬菜类作物149份,已有420份合格农作物种子移交到省级保护单位;积极开展15个糯小米地方品种资源评价与选育,其中有7个列入省级新品系比较试验。
品牌强农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依托“苗侗山珍”区域性公共品牌,我州打造了麻江蓝莓、雷公山茶、天柱茶油、凯里酸汤、三穗鸭等农产品品牌,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迈进“十四五”,黔东南将坚持走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引进现代种业企业或引种其生产的种苗,从“根底”抓好农业高质量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继续依托“苗侗山珍”区域性公共品牌,结合黔东南的农耕文化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打造新的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创响一批“老字号”农产品、“土特”农产品,走品牌强农之路。
让现代农业更优、美丽乡村更靓、农民口袋更富,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黔东南的土地正绽放现代农业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