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15日

施洞镇:

推进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

本报讯(通讯员 邰诗萱) 今年以来,台江县施洞镇稳抓机遇,“旅游+”模式推进农文旅融合,实现“农中有旅、以旅助农、农旅融合、强农兴旅”新格局,全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旅游+农业”,催生乡村振兴新业态。加强产业融合,创建休闲康养景区。以“小河村”为试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有机结合起来,把“田园小河,云海猫坡”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特色田园乡村,力争成功创建国家2A级景区。创新体验方式,推动农耕文化发展。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将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以“稻+”“果+”模式推动农耕文化体验,打造了集稻田抓鱼、瓜果采摘、耕作劳动等农耕文化体验,塑造施洞人民期盼的田园生活、外地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2021年,猫坡西瓜采摘体验人数达300人。

“旅游+文化”,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传承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抓住偏寨村“红色美丽村庄示范点”“全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契机,以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为引领,充分利用芳寨红军清水江渡口遗址、平兆红军路、猫坡红军井等红色资源,挖掘红色内涵,提炼红色精神,努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今年以来,施洞通过现场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5期,输送外出学习2次,培训好红色讲解员,讲好红军故事。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休闲“新名片”。以旅游为着力点,深度挖掘苏元春公馆、两湖会馆、张伯修公馆等景点历史文化,借助苗族木屋、徽系建筑的特点,提升街区服务质量,打造休闲文化施洞街区。

“旅游+非遗”,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加强非遗传习,延续非遗文化根脉。邀请吴水根、刘秀发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专题培训、收徒传艺等形式,开展苗族古歌、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苗绣、织锦技艺、银饰锻制技艺等30余项非遗传统技巧制作培训,覆盖3000余人。此外,助力吴水根工作室申报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建立37个名师工作室。 非遗与旅游融合,延长文旅产业链。以银饰刺绣交易中心、银饰刺绣体验中心为平台,将非遗资源融入姊妹节和龙舟节等节庆活动,组织“刺绣体验”“银饰锻造体验”“十佳绣娘评比”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融商业、休闲、旅游为一体,切实发挥文旅深度融合的叠加效应,丰富产品市场供给,延长产业发展链。

--> 2021-12-15 施洞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175511.html 1 推进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