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16日

雷山县达地乡:

“四看”“四比”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 通讯员 万继红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雷山县达地水族乡通过“四看”“四比”,把脱贫攻坚成效落到深处,把乡村振兴摆进实处,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看产业发展,比致富干劲。达地水族乡根据山多地少的地势条件,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投资+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山上茶、林下鸡、坡上天麻、梯田辣椒、田中稻、水中鱼,农忙时种植、管理、收成,农闲时翻土看山、引水疏渠,念好“山”字经,做足“土”文章。同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村里有政府投资建成的茶叶加工厂、养牛场,农户劳力入股,专家参与把质控量、技术指导,政府引进经销商,产品既可以自给自足,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农户给自己家干事又有政府兜底风险,创业积极性提高,真正做到扶贫扶志。

看脱贫实效,比攻坚作风。脱贫后最重要的事就是群众有就业有收入。为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达地水族乡共完成搬迁户719户,涉及移民搬迁2874人。同时,对脱贫户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待业青年进行技能培训、就业讲座,促进就业近200余人。对于在校的高中生、大学生实行精准教育救助,真正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助学生圆梦校园。乡扶贫站建立防返贫台账,月调度、季度调度,切实做好防返贫动态调整,帮扶干部与帮扶户保持日常联系,避免因病因灾等突发因素返贫,及时做好救济粮的发放工作和关心低保户生活,及时识别小困难避免发展成大贫困。真正做到脱贫“四不摘”,在全面小康路上持续发扬攻坚战作风,在乡村振兴路上保持勇往直前的攻坚精神。

看振兴成效,比民生落实。乡村振兴行不行,就看家门口的产业兴不兴。达地水族乡倡导每个行政村作为参股单位入股西江公司,引旅游经济活水,每年分红均达10万元,成功把资金引进来。同时每个村合作社发展至少一个以上特色产业,高车村有小黄牛产业,达地村有白茶产业,乌达村有林下天麻,背略村有矿泉水……村村有产业,业业有收益。目前,村合作社每年盈利均达15万元以上,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同时,不断强化产业发展,为达地村白茶、大坪山鸣露有机茶、达地火烧皮牛肉等产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将它们发展成达地水族乡的名牌产业,其中,达地火烧皮牛肉系列已成为雷山县地方特色品牌产业之一。

看人才亮点,比创新活力。人才是根,振兴是本。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达地水族乡建立起人才数据库,把外出返乡高学历人才、在读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待业大学毕业生、街道个体户等分门别类做好动态台账管理,及时更新、掌握动态。同时,将人才吸纳入乡村建设队伍中,在新一届的村(居)换届中,在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待业大学生、种养大户、街道个体户中选拔出讲政治、顾大局,有学识、有眼界的能人贤士,同时动员当地退休老干部发挥余光余热,担任纪检监察委员和村委委员等职位。坚决以“人才兴”带动“产业新”,让有志之士有时代担当。

--> 2021-12-16 雷山县达地乡: 1 1 黔东南日报 c175605.html 1 “四看”“四比”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