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旧州镇第三小学 向 飞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长期的一线数学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首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好每节课教法,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学科的价值,感受学习过程中的趣味,享受到参与、学会数学知识的愉悦,成为快乐的数学人。
1、 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属非智力因素范畴,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兴趣时,就会产生参与和求知的欲望,表现出积极的情趣,形成一种良好的动态心理。
(1)引导理解学科作用,全面了解学情。笔者每接一个班,第一节课便是讲如何学好数学以及数学在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课进行摸底检测,以便对所教的学生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学情,为以后的因材施教准备条件。对一些不爱学数学的学生,笔者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兴趣。
(2)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促信心化为兴趣。如有位同学,摸底考试只得了4分,对学习数学毫无兴趣,失去了上进心,笔者就设法和他交朋友,问寒问暖,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经过不懈努力,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心理障碍消除了,情绪明显好转,学习兴趣随之提高,在一次小测试中考了48分。
(3)突出数学学科特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形成过程。有一位学生,笔者刚接课时对数学不感兴趣,学关于“圆柱”内容时便带他到田间、地头让他测量树干,学梯形时让他测量水渠和石堆。在实践中逐渐引导他对数学产生兴趣,摸底测试时由24分上升到77分。
(4)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更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笔者还在生活上关心每个学生,培养他们与教师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相信、尊敬和热爱教师。要达到以上的目的,要经常细心观察学生:上课时查看学生的脸色是否正常,发现头痛感冒及时领到家里喂药;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时,及时作好思想工作;发现学生生活困难的给予及时的帮助,如做衣服、买纸笔、提供学习用具等。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了,也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 加强联想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掌握数学概念是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首要条件,是进行联想、分析、思维判断推理的必要前提和依据。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在比较简单的概念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操作的直观形象性,让学生感知丰富的表象知识,进而形成概念。法则、公式等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又处在具体形象直观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要按照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遵循感知——表象——概念的认识规律,注意运用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练习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看——做——说”循序渐进的过程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从已知展开联想,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会运用已学概念去联想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抓住关键字、词,弄清区别与联系,进行归类、联想、对比、思维。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简单的应用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都是先让学生弄清楚题意,找出最能反映题中数量关系的字词,并与相近的题进行联想分析,区别其异,在此基础上理解、思考,找出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一字之差的区别,如简单文字题中的“是”“比”“除”“除以”“去除”,以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比”等,就是典型的例证。
(3)注重对学生联想方法的培养。在应用题教学中,笔者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联想类比的习惯和发散思维能力。如讲正比例应用题时,把反比例应用题找一道进行对比分析,但必须在讲正比例概念时把“什么叫反比例”也得引入。在相关的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联想训练,如教除法就要联想到比,如遇到中点就联想到二分之一等等这是培养学生单项思维向多项思维、顺向思维变逆向思维的好方法。
3、精心设计教法,挖掘自学潜力
每一节课笔者都必须先让自己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倘若……如何、知识由来”,先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总是努力做到以下两个环节:
(1)及时复习。每当给学生传授新知识时,总要对上节课内容及与这节课有关的知识再做重新温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精讲精练,精心设计六个方面。设计课时,首先将本节课的时间科学地安排在教案上。讲解人做到少而精,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留给学生活动。为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笔者精心设计了六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复习题、基本训练题、准备题、尝试题、课堂作业题、思考题,使课堂练习过程组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就会不断地反馈上来,教师可以及时调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