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培松
海外贸易自古是广东经济的最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区相比,广东地区的经济更加具有海洋气息。因此,广府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贸易文化。同时,经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广府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国,已经成了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因此,立足广府文化,将有利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构与发展,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有利于广府文化的发展,使广府更加现代化。新资源的进入,有利于广府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意识、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
一、注重民间文化团体力量,整合主力助推广府文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经贸的影响是暂时的,而文化的影响是持久的。因此,必须将文化作为发展的基石。广府文化历史悠久,且已经具有了国际影响力,因此其也是最适宜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构的文化基石。现阶段,广府文化走出去其传播主体还是以官方为重,而民间主体作为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基层也最广泛的力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民间主体才是现在阶段下亟需整合和培养的主力军,利用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民间主体助推广府文化走出去的常态机制。
二、尊重沿线国家文化差异,关注现代网络文化力量
文化,通俗地来说,即生活习惯与思想习惯。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习惯为中心,必须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但也应当坚守底线,即中国的主权与中华民族的尊严。另外,网络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形态。利用网络传播广府文化,是一个可行的传播策略。但同时,应当注意到网络本身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成为文化传播的风险,因而必须要加强网络的监管,使之成为有利于的传播工具。具体做法上,可以发动海外留学生,借助其语言优势,在周边国家的网络中宣传广府文化的特色。
三、推进文化产业升级质素,凝聚文化传播力度广度
语言是具有力量的,因此语言会变成一种霸权。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其霸权性历历在目,甚至已经成了其他文化传播的重要阻碍。因此,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另一方面要争取突破各种不利因素。具体来说,要精确我们的想法和说法,找准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精准、简练而有效,提升文化交流时的话语形象。集中资源,注重质量,维护中国的国家的主流媒体都有主旋律,走出去的文字要有国家文化导向和向心力。文化表现的思维方式与角度,懂得如何用西方人容易接受的表述方式,来讲述中国的故事,阐释中国的哲学思想。
四、融合多元媒体传播渠道,凝练呈现广府文化精品优品
广东卫视、南方卫视,作为省级电视台,是最贴近广府文化的官方媒体,应当承担起宣传广府文化的历史使命。大量的案例说明,媒体介入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建议广东地区的电视台能够积极行动,结合各方力量,制作出具有影响力的广府文化纪录片,将节目送出国门,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应当高度重视网络媒体与自媒体,尤其是广府地方的自媒体,由地方政府牵头将这些网络资源整合起来,使之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新资源、新力量,广府文化的传播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很可能将一日千里。
五、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建构保驾护航体系后盾
文化传播,尤其是文化产业的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者说,必须依靠经济手段才能完成,因此必然会涉及各种经济法律关系与经济法律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庞大的,全新的经济文化战略设计,因此相关的法律建构是不完善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调整。广东省政府,作为广府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也是相关制度与法规设计的主体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加快和推动制度建设,为相关文化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制度上的必要保障。广府文化走出国门必然会涉及文化产品竞争的问题,保护自身的利益,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尽快出台。
南国羊城,历史悠久,是中国特色海洋贸易文化的典型,发扬广府文化,有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构。立足于对广府文化中与此有关的记忆梳理和精神重塑,对此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保护广东及沿海周边一大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古迹,为广东外贸转型升级提供重大契机。
作者简介:
朱培松,广东金融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红色旅游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府文化记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构》(项目编号:GD17XMK23);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基于课程实例》(项目编号:2019GXJK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