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继义) “真的没想到,短短4天的时间,我们两家20多年的‘心中疙瘩’就解开了。”今年8月,在锦屏县平秋镇皮所村村委办公室里,四组村民彭大然和彭大锡握手言和,并签订了土地纠纷和解协议书。
平秋镇皮所村地处锦屏县西北部,是典型侗族聚集地之一。平秋镇纪委书记罗吉海在一次走访中,侗族群众彭大锡向他道出了困扰多年的“烦心事”。原来,位于皮所村东南方向2.5公里处有一地块,自从分田到户以来,彭大然和彭大锡户均到该地块开过荒、种植过作物,但双方都无法证明自己拥有权属,多次调解都僵持不下……
“20多年都化解不了的老问题,背后肯定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罗吉海主动登门到彭大然和彭大锡户做思想工作,宣讲法律法规知识,积极争取双方的理解和支持。经多方协调发力,双方同意各让一步。
8月24日上午,罗吉海组织纠纷双方家属、村支两委成员、驻村干部一同前往纠纷地块实地查看,从中间打桩拉线一分为二重新划分权属范围,并拍照、勾图以作认证。至此,2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是州纪委州监委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团结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州纪委州监委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团结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其中,组织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振兴”、下沉式调研等,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宣讲党史、纪检监察史,了解听取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身处少数民族地区,做到学史力行,就是要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针对走访发现的问题,全州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一台账两清单”工作模式,压紧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及时跟踪督促有关部门限期整改和解决。截至目前,州、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共走访项目802个、少数民族群众12336户,推动解决问题746个。
同时,州纪委监委还坚决纠治在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把纠“四风”树新风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以好作风实举措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进一步密切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
针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系统性、普遍性问题,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工作督办函等方式,推动有关部门从解决个别问题向解决共性问题拓展,形成长治长效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