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20日

黎平新学先驱者——赵学烺

○ 张永文

赵学烺,字明德,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在黎平府城一个士绅之家。赵学烺勤学耕读,精通文史、数理化、英语各学科,他立志“教育救国”,一生不改,严于治学,数十年如一日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他创建并从教于黎平县立中小学、国立贵州师范黎平分校及建国后的黎平中学等学校,为黎平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黎平新学的先驱者。

赵学烺七岁进入黎平城关明强学堂读书,民国二年(1913年)考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连续3年被学校评为模范学生。有一年的秋天,他母亲把5块银元和腌鱼包在刚缝制好的棉衣里托人带到学校,赵学烺由于专心致志学习,收到棉衣后没有立即打开,又写信回家要伙食费,他父亲回信说钱带在棉衣里,他把棉衣打开来看腌鱼已生蛆,后来“读书忘食,腌鱼生蛆”成了黎平人传颂赵学烺专心读书的故事。

民国六年(1917年),赵学烺在岳父彭汝荣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明治大学法政科。这一年,天津南开中学到日留学的学生有周恩来等9人,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并在东京成立了旅日中国留学生爱国团体“新中学会”,之后学会扩大吸纳贵州、四川等中国在日留学青年,于是赵学烺加入“新中学会”,并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先后两次在“新中学会”组织的活动中发表演讲。翌年,在“新中学会”活动中,赵学烺结识了在东京明治法律学校留学的周恩来,此后与周恩来有多次交往。是年底,赵学烺因父亲病故而离开东京回家治丧,未能完成在日本的学业,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挽留他在北京就职,但他以“教育救国”为志向,婉言谢绝了北洋军阀政府,回到家乡黎平,立志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新学制,革故鼎新教育制度,推动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蓬勃发展。从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赵学烺就担任黎平县高、初两所中学校长,开设并亲授英语课程,从而开启了黎平英语教学之先河。他教育学生时常说:“中国之落后,国民之落后,原因乃是封建思想束缚……要使中华民国国富民强,我们要学好文化知识,要为国家的兴旺而立志读书学习。”

民国十一至十六年(1922—1927年),赵学烺调任贵州省立农业学校和贵州省立职业学校学监,还曾任贵州省立大学分校管理员、省转运公司营业股股长等职。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黎平、榕江、永从、锦屏、下江五县在黎平召开办学联席会议,经协商一致同意创办五县联立中学,选址在黎平县,同意按各县人口及地方财力分担办学经费。第二年春,省教育厅下达指令,同意黎平、榕江、永从、锦屏、下江五县联立中学成立,由黎平县县长郭靖臣兼任校长,并开始招生。在争取创办五县联立中学时,赵学烺在省城贵阳积极奔走呼吁,毅然决定返回黎平任教,举荐动员了熊啸泉、邓坤厚、张泰昌、李欣然等优秀人才充实到五县联立中学教师队伍,首期招生31人。当时,由于五县国民政府财力匮乏,学校创建初期,办学面临诸多困难,教师报酬难以保障,其他几位教师任教一年就离开了五县联立中学,赵学烺却坚持下来。第二期招生时,赵学烺任教导主任,他动员张季华、欧永琛等5人担任任课教师,但因邻县不能持续提交办学经费等原因,五县联立中学于第三年停办。

同年秋,赵学烺、彭四箴与黎平地方绅士协商,提议本县自行组建中学,经黎平县国民政府同意,决定拨地方公产作为办学基金,创办黎平县立初级中学,在各界支持下成立了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彭四箴任主任,赵学烺任副主任。赵学烺尽心竭力,多方奔走,为建校操劳。没有课桌板凳,他带领学校老师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四处借用,教师不足,他自己多承担几门课的教学任务,没有经费办学,彭四箴、赵学烺分别带头捐大洋100元和60元。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黎平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成立,彭四箴任校长,赵学烺任教导主任,招收初中、简师各1个班,简师班招录原五县联立中学部分肄业生,修业一年,为黎平培养师资人才打下了基础。黎平县立初级中学办学严谨认真,坚持树人育德,学校不断发展,生源日益增加,租用的校舍满足不了需求,后来得到县长张止爰的支持,校舍很快得到扩建。为全身心投入办学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办更多的事,赵学烺把家都搬到学校里来,曾因劳累过度几次晕倒在校,他曾向社会承诺:“县立办学,为国为民。培才育秀,百年树人。力不能继,校归全民。勒石永志,后辈是遵。”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黎平,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派红军侦查员到黎平县立初级中学,联系当年“新中学会”的会员赵学烺。之后,周恩来亲自来到他家叙旧,邀请他参加红军干革命,赵学烺因老母年迈,加上县立初级中学教学的需要,他辞谢了周恩来的一番好意,周恩来对他说:“当地需要你这样的教育人才,就在黎平继续办学吧,教书办学也是革命,也是对红军的支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赵学烺被选为贵州省临时参议会第二届候补参议员。“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沿海各省很多学校向西南内迁,其中原江苏栖霞师范学校迁至贵阳青岩,更名为“国立贵州青岩乡村师范学校”,第三年根据时局情况,决定该校再次迁至交通闭塞、安全隐僻的黔东南地区。赵学烺闻讯后,一方面要求黎平县国民政府积极向教育部申请,愿将县立中学所有校产及学校附近民房园地一律收为公有,作为接迁国立师范学校校产。另一方面函告黎平籍在民国政府南京任职的周仲良,请他为桑梓尽力声援。终获教育部长陈立夫同意,电示校长黄质夫迁校至黎平的意图,并要求其亲临当地勘察校址、农场基地等办学条件。当年秋,赵学烺赴贵阳参加省临时参议会,受县政府和各界人士委托,面晤黄质夫校长,洽商迁校黎平事宜,并邀请黄质夫校长到黎平考察,受到县长张止爰及地方绅士热情接待,考察拟作为接迁的黎平县立初级中学校址校产后,黄质夫校长十分满意,深表赞同。但在考察城郊大小月形山建农场时,由于此地为一家族的祖坟山,受到个别族人从中作梗,一时难以定夺。随后黄质夫校长又到榕江县进行考察洽谈,觉得榕江县提供的条件更能满足办学需要,且水上交通方便,对办学有保障。黄质夫校长回到省城后,对两地选址进行比较,遂决意迁校至榕江县城。消息传来,黎平人士深感惋惜,并又极力地向教育部反映,经多方斡旋,教育部令黄质夫校长在黎平开设分校,隶属于迁至榕江县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黎平县立初级中学改名为“国立贵州师范黎平分校”,黄质夫兼任校长,委派徐石樵为教导主任,主持分校工作,赵学烺为总务主任,分校的办学经费由国库支付,首期开三个班,招收学生163人,教师多为来自沿海文化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或留学生,他们为分校引进新文化、新思想,传授鲁迅、茅盾、巴金、叶绍钧等人的优秀作品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唯物史观》等,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抗日斗志和民主意识。赵学烺操办的总务井井有条,课桌板凳损坏了,他亲自动手整修,为美化校园,他亲自栽花种草。黄质夫校长来分校视察,对学校勤俭办学、严谨治学的态度大加赞赏。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因国民政府财力不足,国立贵州师范黎平分校停办,次年黎平县立初级中学恢复,不久赵学烺受命接任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黎平县立初级中学师生欢欣鼓舞,精神振奋,赵学烺校长提出“诚、勤、爱、勇”四字校训,并欣然提笔作《黎平中学校歌》,唱道:“南山苍苍,泉水泱泱,气象极辉煌。左邻何文烈,右毗朱太常,精忠大节堪景仰。本着诚勤爱勇,孜孜教学,发扬黔南文化之光昌。”体现了他“教育救国”的志向。

新中国成立后,赵学烺先后任黎平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同时还当选县人民代表,省、州政协委员。由于长期为家乡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963年3月,他积劳成疾病倒在学校寝室,抢救无效不幸辞世,享年72岁。黎平县人民政府成立治丧委员会,为他主持召开追悼会,县城学校师生及生前好友,上千人为他送行。

--> 2021-12-20 1 1 黔东南日报 c176032.html 1 黎平新学先驱者——赵学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