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姜泽光
森林覆盖率达72.42%,全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2天以上,穿境而过的清水江绿如碧玉,百里原始阔叶林区、八万山林区原始森林古树参天,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剑河,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桃源,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不断厚植绿色底蕴,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开新局 绿色发展走新路
2014年10月,贵州省对剑河县等1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指标,增加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指标。2015年4月,剑河县正式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全县12个乡镇。
“我们村里把环境保护当作重要的事来抓,安排有专门的护林员和保洁员,天天守护好我们的环境,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我们的旅游和各个产业才有发展前途。”久仰镇基佑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说道。在剑河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停留在县级乡级的文件里,而是深入到了各村各寨、各家各户的具体日常生活里。
在“十三五”期间,剑河县立足于县情实际,提出了“生态脱贫、绿色发展”思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适合本县绿色发展的新路。从那个时期起,不让一个污染企业藏身,不搞开山毁林的大开发,成为剑河发展的红线要求,这为剑河县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突显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十四五”,剑河县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力争开创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剑河。
机制护航,布局有章法,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变成了落地有声的成果。剑河,这个生态桃源的苗侗之乡,将愈发美丽动人。
守底线 保护山水好姿色
仰阿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如一块镶嵌在剑河大地上的美玉,这里碧波荡漾,蓝天白云倒影,山水相映。
如何让这片湖水常清,风景常在?对剑河来说,这是一个考验和挑战。为做好仰阿莎湖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剑河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治工作,出台了《三板溪库区(剑河段)生态保护决定》《三板溪库区(剑河段)生态保护暂行办法》等规定,全面加强湖区和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有效的治理,使仰阿莎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碧水常清,是人人向往的风景胜地。
近年来,剑河县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清水江流域“十年禁捕”、狠抓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治和持续推进“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有效推进全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有资料显示,过去五年,剑河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3%。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的81.5%提高到89.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年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42%,成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荣获“贵州仰阿莎国家森林公园”及“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闯新路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太拥镇昂英村,每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都要举行一次“开鱼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客。
在南哨镇的久当村,茂密的杉树林下,密密麻麻的黑木耳菌棒布满了树下的空地,在来年的春天,这里将长出一茬茬茂盛的黑木耳。
在太拥镇柳开村,一片由荒山开发而成的油茶林,漫山遍野的油茶花竞相开放,花下硕果盈枝,三两成群的村民们穿梭在林间,忙着采摘、搬运、晾晒油茶果。
在剑河县,生态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剑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构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产业为主导、绿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厚植发展的绿色底色。大力发展大数据、山地休闲康养旅游、大健康等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四林”经济,推动林下经济转型升级,让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出新绩 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
20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剑河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县委书记袁尚凯向大会作县委工作报告。“生态文明水平取得新突破。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制度、绿色文化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为创建全国生态功能示范区、生态文明改革试验区和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作出剑河贡献。”报告对未来五年剑河县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规划,这份报告也是剑河县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它从“要突破”的高度设置了剑河县将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新要求。
“十四五”期间,剑河县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立足生态优先,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创新绩。持续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在新型工业化上出新绩。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出新绩。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在农业现代化上出新绩。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富县战略,在旅游产业化上出新绩。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全面达标,城市和农村环境质量良好,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